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Uber

勞權沒保障,生活更惡化!共享經濟沒說的殘酷真相,見證零工世代的哀愁

2022-04-29 整理.撰文 劉燿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去年 5 月本土疫情嚴峻時,民眾足不出戶,Uber Eats、foodpanda 等外送平台訂單一夕暴增近 10 倍,促使更多人投入外送員行業。根據勞動部統計,2019 年底國內從事外送員的人數不到 5 萬,不到兩年時間,去年已攀升超過 10 萬人。

自 2011 年,《時代》雜誌(Time)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列入改變世界的十大觀念後,個人將閒置資產、人力,透過平台交換,互相提供所需服務的模式愈趨流行。

共享經濟標榜以租賃取代消費。一旦人們不用花費大筆金錢也能享受昂貴資產的效益,便能弭平與富人的生活水準差距,且有更多時間享受自由。

「共享經濟表面上是進步的經濟型態,但實為勞工權益的破壞者。」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亞莉珊卓.拉弗奈爾(Alexandrea Ravenelle),在《接單人生》一書中指出,大眾原本期待透過共享經濟靈活、便利的交易模式,改善朝九晚五、被工作綁架的生活。但根據她長期追蹤、訪查多位零工(gig,靠共享經濟平台接單維生、沒有固定工作時間與收入的自由業者),發現他們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比全職工作更好。

延伸閱讀:foodpanda 遭公平會開罰 200 萬!強制餐廳「店內價」,有什麼問題?

安全沒保障、任意砍薪,共享平台比慣老闆更無情

以收入來說,Uber 過去曾聲稱紐約 Uber 駕駛,年收入中位數超過 9 萬美元。事實上若以 Uber 內部統計,扣掉平台抽佣後、平均 25 美元的時薪來說,一周必須工作 70 小時、一年要工作 50 周,才有可能達標。

且即便時薪 25 美元優於運輸同業平均 22 美元,但該薪資也未扣掉油錢及保險費、稅金等車輛維運成本。根據拉弗奈爾訪查,在紐約的 Uber 司機一年要在保險與執照方面花費數千美元,等於每一塊錢,只有一半進到司機口袋。

在工時方面,能自主安排工作時段、享受彈性工時的便利與自由,是多數人投入共享經濟的初衷。但據拉弗奈爾調查,工作時段仍受制於市場需求,像如果駕駛在尖峰時段不開車,收入就會大幅縮減。另外像 Airbnb 這類出租資產的共享平台,房東雖可決定何時要出租房源,但平台也會規範房東的接待時間,及訊息處理速度,違者可能被停權處分。

更嚴重的,由於共享經濟的工作者在接單時,多採獨立承攬方式,而非僱傭關係。如此對勞工最直接的影響,是權責歸屬與安全性。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報告,多數零工在工作發生意外時求償無門,尤其是司機相關行業,受傷、遭襲的風險是一般勞工的 20 多倍,碰上意外只能自認倒楣。

再者,承攬方式也讓平台有任意改變僱傭條件的空間。提供清掃、房屋裝修等打雜服務的共享平台 TaskRabbit,曾將工作者自由接單的方式,改為須以 4 小時為單位接案,且平台派單的接案率不得低於 85%,許多原本靠該平台維生的零工,險些失去經濟重心。

另外,一般公司未經勞資協商,通常不能任意減薪,但像 Uber 過去在紐約就曾以提升客人上門意願為由,調降費率達 15%,變相減少司機能收取的費用。

大量兼差需求,加劇勞動市場貧富差距

若共享經濟的工作條件不甚理想,為何投入人數持續增長?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與麥克費(Andrew McAfee)指出,背後原因在於工作職缺兩極化。過去數十年來,科技大量取代可自動化的中階職務,職缺數量增加的,只有著重創意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薪職位,及自動化後成本不划算的低階服務性質工作。

而零工經濟勞動力市場還存有另一個不平等問題,具有較高技能水平和資本的零工,更容易搶占平台訂單。拉弗奈爾指出,像是有足夠資金擁有大量房源的 Airbnb 房東,或不用負擔租車費、能以名車載客的 Uber 司機,更有機會憑藉共享經濟獲得比高薪全職更優渥的工作環境,但也導致其他零工更難與之競爭。

延伸閱讀:Airbnb 裁員 25%,CEO 卻被誇暖心?從這封公開信,學會和員工「好聚好散」

政治學與社會政策專家雅各.海克(Jacob Hacker)認為,善於推銷自身能力與服務的零工,會與其他零工拉開競爭優勢,原因在於顧客的評價分數,將大幅影響其他顧客選擇及平台派單機率。且不像一般企業在勞工表現不佳時,能啟動績效改善計畫。無法提升服務表現的零工只能淪為平台弱勢,花更多工時接獲利品質不好的案。

拉弗奈爾認為,隨著共享經濟增長,平台享有更多資源及利益的同時,也負有更大責任,像是將零工視為正式僱傭員工,提供訓練、完整福利與保障,才是改善其處境的解決之道。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接單人生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GRAVITY

從GOLF MONSTERS出發,GRAVITY打造沉浸式娛樂體驗空間

2025-08-07 經理人XGOLF MONSTER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讓經典遊戲IP《RO仙境傳說》不再只限於螢幕,GRAVITY集團選擇推出沉浸式實體空間「GOLF MONSTERS」,重新定義娛樂與生活的邊界!走進台北嶄新的沉浸式娛樂空間,一邊是鮮明可愛的《RO仙境傳說》角色牆,一邊則傳來揮桿擊球的清脆聲響,這裡是GRAVITY集團新推出的實體旗艦空間——GOLF MONSTERS。

這是一間結合高爾夫運動、親子互動與社交娛樂的沉浸式場域,更是GRAVITY從遊戲開發商蛻變為「全方位娛樂生活品牌」的重要起點。

遊戲不只是遊戲,是生活的延伸

期望為現代人打造能夠陪伴生活、傳遞歡笑的體驗,GRAVITY集團以《RO仙境傳說》為核心,全面推進IP多元化,打造虛實整合的娛樂生活宇宙。這一場從虛擬延伸到日常的轉型旅程,首發作品便是「GOLF MONSTERS」。不同於一般的IP授權展覽或是舉辦快閃活動,GRAVITY選擇以實體空間深耕經營,並從最重視的台灣市場出發,展望亞太地區。

高爾夫運動為何會成為GRAVITY集團的起手式?「觀察到歐美、日本、韓國這幾年來高爾夫球風潮明顯年輕化、家庭化,甚至成為許多人社群打卡的新時尚。我們就是觀察到這個趨勢,所以希望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與玩家重新建立連結。」GRAVITY理事金珍煥笑說。

GRAVITY
GRAVITY

他還補充道,這項選擇背後深藏著一份對跨世代陪伴的理解——有許多20多年前的RO玩家,如今紛紛成家立業,與其讓遊戲停留在過往青春回憶,不如讓它走進玩家們的生活日常,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玩樂,甚至成為三代共遊的娛樂媒介。

三位一體的空間設計:健康、親子、社交

與其說「GOLF MONSTERS」是一間高爾夫球運動場,不如說它是一個兼顧運動與情感交流的生活場域。整體設計訴求的是「健康娛樂、親子共玩、社交互動」,不僅吸引家庭族群,還能提供空間給企業舉辦活動、高爾夫品牌聯名與KOL實體互動的機會。金珍煥觀察,相較於其他室內高爾夫場的時段規劃及產品供應,GRAVITY的場域從白天到夜晚皆維持親子友善氛圍,無論老中青,全齡都能輕鬆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設施還具備跨國虛擬連線功能,能與韓國、日本、美國等地的玩家們展開同場競技,「大家可以同步進入同一張高爾夫地圖,一起開球、比賽,彷彿就身在國際賽事的現場。」金珍煥難掩自豪地說。

而之所以選擇台灣作為集團拓點首發站,金珍煥表示:「最主要是台灣市場對《RO》的熱情與黏著度,遠高於我們韓國本土。」也因為這些年在地耕耘的豐碩成果,讓GRAVITY深信台灣是推動虛實整合娛樂的最佳據點。如今,除了插旗台北外,GRAVITY也已著手評估在高雄等地開設直營或加盟據點的可能性。展望未來,東南亞市場更是GRAVITY下一階段的重要戰略,他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我們都還在評估。希望從台灣出發,打造出一個深具亞洲文化的娛樂生活品牌。」

讓RO成為生活風格的代名詞

除了實體空間的拓展,「RO仙境傳說」也正在推動IP生活化工程。GRAVITY集團也與蝦皮、MOMO等平台開展新合作,並積極洽談餐飲、旅宿、服飾等異業聯名,一步步讓RO真正走入日常用品與潮流風格之中。

GRAVITY
GRAVITY

「我們在思考,RO是不是可以變成一種生活風格?一種讓你吃飯、旅行、運動,甚至購物時都能感受到快樂的方式。」金珍煥的語氣裡滿是期待。他也進一步透露,未來集團甚至有可能規劃推出小型主題樂園或主題館,以更多元形式貼近玩家的日常,讓這個陪伴玩家20年的虛擬角色群,能以更豐富的樣貌及姿態進入你我生活的真實世界。「因為看重與玩家長久的情感連結,我們希望他們的人生下一站,也能帶著RO一起向前走。」

在快速更迭的娛樂浪潮間,GRAVITY集團選擇用「生活實踐」重新定義遊戲與娛樂的價值。從經典《RO仙境傳說》的線上世界出發,穿越二十年的時空,走入真實空間、跨進家庭生活——他們的下一場冒險,才正要展開。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