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月報,真的有用嗎?杜書伍:主管搞錯例行報告的重點,只是浪費同仁時間


「月報制度」是聯強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其精神與目的,以及其執行要領,都已有專章說明闡述。但是,主管是否曾仔細檢視,在逐月執行月報的過程中,確實有達到月報的目的?還是如行屍走肉般依樣畫葫蘆,只是在「做月報」(手段)?
在各部門「習慣性」的進行月報時,經常可看到下列現象:
因為各種 KPI(指標)的格式、表達方式早已標準化,部分同仁每月只在照表填數字。但是,每一個指標的定義是什麼?背後有什麼意涵?數字與數字間的關連變化又為何?經常未能確實掌握。導致外人一提問,易被問倒。
月報本身經常填滿一籮筐的數字,而報告過程卻像趕鴨子般,主管還不及細看簡報就一頁頁魚貫翻過。
參與月報的人數過多,一次七、八個人連番報告下來,聽者究竟吸收到幾成?甚難掌握。而主管本身一次需聽取多份月報,在時間有限下,經常只能隨機下幾個指示,便草草結束。
主管們捫心自問,這樣的場景,確實有達到月報的目的嗎? 如果沒有,那麼,月報就是一個「虛功」,是「浪費」自己跟同仁的時間。 然而,月報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同仁走向專業化,訓練同仁養成分析能力與習慣,是部門培養人才最重要的途徑;倘使此一功能發揮不出,培育人才的效果就差,人才數量就少,部門戰力自然孱弱。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反之,「無強兵,就是弱將」。
因此,每個主管都應該去思考:「怎樣變通的方式,效果會更好?」讓月報制度確實發揮培育、訓練人才的功能。以下是幾項要點,主管不妨嘗試去變通、應用:
為降低每一次因為時間匆忙而無法充分輔導的緊迫感,可將會議拆解成二到三個批次,每批次參與者以二到三人為限。
主管須在會前將成員的月報閱讀完畢,深度思考其數字及背後隱含的問題。
報告過程中,以主動發問的方式,來測試當事者是否有正確掌握「數字背後的現象與問題」。
對於高難度的狀況,主管應主動解說,做「機會教育」。
應切記人員有資淺、資深之分,必須應依其能力程度,循序漸進的輔導;而不是一概以最優秀、資深人員為標準,來揠苗助長。
若有資淺或是進度落後的成員,應另選時間,以其「月報資料」為教材,個別輔導之。
上述方式,都是主管為了達成月報目的、而可考慮變通的月報模式(手段)。目的都在提醒主管,莫像敲鐘和尚一樣,不問目的,只會依樣畫葫蘆;而應抱持強烈的使命感(目的),在執行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善「手段」,來達成最高的「目的」。如此一來,部門人才的養成,以至於部門績效,自然會隨之而來。
(本文出自《深思考的鍛鍊》,天下雜誌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