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瑜

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

人人追求鐵飯碗的年代,她辭去教職追夢!2 個勇敢的決定,造就國際演說家吳娟瑜


為圖「安定」且兼顧家庭選擇教職,可能真的考慮不周,走進教室才發覺自己不是很適任教職;校方認為我已婚又是媽媽,帶男生班應該不成問題,其實大錯特錯!
那個既不時興佩戴麥克風授課,也沒有現代化白板的時代,外形嬌小瘦弱的我面對的是一個個人高馬大,正值發育期嗓音變粗的男學生,為了自壯聲勢並樹立「誰敢犯錯,鞭子就來了」的權威感,我是帶著教鞭進教室的導師,此舉與我的教學理念大相逕庭,不知道多少學生因此抗拒學習,或夜晚躲在棉被裡偷偷哭泣,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
若離開學校,也許可以揮別「良心不安」的環境,卻無法抹滅對休學學生的歉疚,這兩位大男生的學歷可能就此停格在「國中肄業」。當時的我年輕氣盛,處事毛躁,先是在一位學生書包裡搜到寫給女孩子的情書,接著放在教室的班費竟不翼而飛,我難掩忿怒第一時間通報家長,其中一位的爸爸是個樸實莊稼漢,他向我敬禮又道歉:「吳老師,對不起啦!勸他來上課,他就是不肯,我看孩子可能和你沒有緣分了⋯⋯。」
當時我心裡沉重難受,卻硬生生愣在那兒,沒有對這兩位學生與家長投以關懷或挽留。事後想想,我如果平心靜氣和當事人溝通,而不是採取最不留餘地的手段,兩位學生應該不會自尊心受損,皆由家長到學校辦理休學收場。多年以後我常以「好孩子是教出來的」為演說主題,多少有些贖罪心理。
勇敢辭去穩定但不適合自己的工作
儘管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模樣,不甘於日復一日守著家庭、守著孩子、伺候老公卻是明確的「志向」。任教第 10 年暑假的某一天,我一個人坐在偌大的辦公室裡,8 行紙的辭職申請書平平整整躺在桌上,「寫?還是不寫?」我反覆問自己。不寫,我將以吳老師的身分在這條熟悉的軌道上行進,直至退休;如果寫,人生必然面臨極大轉變與挑戰。
原地踏步肯定會與自我實現的夢想失之交臂,而我是如此企盼成為更好的自己,「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吧!」我忍住淚水寫妥辭職申請書,送交人事室,瘦高的人事主任行禮如儀卻難掩訝然地收下,我回以「謝謝!」後步出人事室,走出可愛的校園,告別前半生的黃金 10 年。
欠缺規劃,「擅自作主」轉換跑道的孟浪決定,果然老媽反對罵我傻、老公怪我自私不支持他;還沒找到新工作,只能靠《國語日報》「我看女性」專欄,一個月 4 篇合計 2,800 元的收入勉強過日子,手邊積蓄有限,每每得低聲下氣向前來催繳房租的房東拜託寬限幾天,最是窘迫無助。
家中種種開銷左支右絀窮於應付,也讓我頭痛不已。有一回正準備出門,遠遠看到穿著制服的電費收費員,正挨家挨戶按門鈴,突然心頭一驚,「我怎麼忘了這兩天要繳電費,家裡錢還夠嗎?」轉身奔到書桌前,兩隻手忙不迭地在放雜物、銅板的抽屜裡使勁翻找,只差沒將桌子倒過來,竟然只摸出 10 多塊零錢,當然不夠交電費!
這下糗大了!我順手抓了鑰匙飛快衝出家門,深怕收費員看到我的身影;如此倉惶狼狽該去哪裡呢?剛好離家約兩百公尺處有個堆疊了幾個大石塊的空地,才坐下來喘口氣,眼淚已不爭氣地狂瀉,「我在哭什麼呀?這不是我要的人生嗎?我不是胸懷大志嗎?怎麼會在這裡坐困愁城?難道我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眼淚畢竟不能解決問題,我告訴自己:繼續自怨自艾就是死路一條,一定要咬緊牙根勇往直前;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決定是對的,正是一步一腳印度日如年的煎熬,成就了今天的「吳老師」。
勇敢去敲貴人的門
為了「築夢」勇敢跨出舒適圈,迎來的竟是意料之外的不堪與窘迫。半年多沒工作沒收入,單憑每週 700 元的專欄稿費,要養活自己和兩個孩子根本是天方夜譚,外面的世界可能真的「很精彩」,向現實低頭卻是千般不願、萬般難下最睿智的選擇。
經由老公推薦,我進入《大華晚報》擔任特約記者,稿費收入不多,對家裡的日常開銷和孩子的學費卻有實質助益。能夠「學以致用」讓我心存感激,也提醒自己力求進步,一段時間後我成為家庭版編輯,得到幾位長官厚愛,陸續接下家庭版主編、副刊主編與青少年版主編的重任。
主編 3 個副刊版不僅可以悠活於文字間,累積的人脈也成為生涯路上的寶藏;一天中午,在女作家慶生會碰到景仰已久的藝文界前輩薇薇夫人,她也是我人生關鍵拐點極重要的貴人。
當天餐後,薇薇夫人要去福州街《國語日報》上班,我受邀搭她的座車回酒泉街《大華晚報》;車行間閒話日常時,我竟如初生之犢般迸出:「有機會到您身旁工作嗎?」
正急著為自己的突兀找下台階時,薇薇夫人竟毫不猶豫地說:「這裡有 3 個工作機會⋯⋯」,天哪!剎時才理解小說中陳述「受寵若驚飄飄欲仙」的感受,一旁的我還沒回過神,薇薇夫人緊接著又說:「一個是到華視《今天》節目編《今天別刊》,兩個是到國語日報。」
當下直覺應該到有別於報業的媒體接受新的挑戰,不等薇薇夫人說完便搶著說:「請讓我到華視《今天》節目上班!」行事向來明快,頗有女中豪傑風範的薇薇夫人,手握方向盤,眼睛直視前方乾脆地說:「好!那就來華視上班吧!」何其幸運啊!我的人生就在台北街頭左轉右繞的進程中更上一層樓了。
參與電視節目才知道,臨危不亂、隨機應變是帶狀節目極大的挑戰,客串來賓加入訪談、代表觀眾提問⋯⋯,我對所有狀況必須高度警覺,隨時機動待命,面對鏡頭從戰戰兢兢到侃侃而談,我已超越那個小心翼翼、怯懦畏生的吳娟瑜,薇薇夫人條理清晰、從容不迫的工作態度與豁達寬容的處世哲學,也讓我一輩子受用。
20 多年後,我能夠以專家身分在電視上分享情緒管理、壓力調適、親子教養、夫妻相處、婆媳關係等現代人的生活難題,或在社會新聞事件發生當下接受採訪,並提出具體的分析與見解,都得感念薇薇夫人的拔擢及各種有形無形的歷練。
(本文出自《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好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