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小感冒,能請病假嗎?不休息,成了職場「病態美學」

2022-11-14 倫敦年度青年企業家 格蕾絲.貝芙麗

人類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焦慮感不一定能讓人更明智地利用時間,反而導致我們整天一直找事情做,像陀螺般停不下來,深怕一停下來就是「懶惰」。「當我們貪圖睡眠時,真正的贏家正在徹夜努力打拚」不是只有社群媒體上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才會說的話,這個概念已經悄悄地擴散到廣泛的文化中。

人就像電動汽車,需要花時間充電、儲備能量

「無所事事」不該是因為累掛了才不得不爬向的選項,而是一種生活的基本要素,更是生產力和職場與非職場生活的核心。

就我看來,我們比較像一輛電動汽車(無法加了油就立刻啟動),我們需要花時間充電,才能再度發揮最佳狀態。我們需要重新看待「無所事事」,從自我放縱、浪費時間、千禧世代的狗屁等刻板印象,轉為一種實用和有用的概念:為生產力與效率重新充電與啟動。

這和熄火停著的車不同,我們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正在充電,為了需要繼續前進儲備足夠的能量。 我們的充電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基本需求 。我們常常在知道自己需要的時候插上插頭充電,但有時候卻比預期的更快耗盡電力,就好比在酷暑之下的用電量比較多那樣。如果我們不能參悟其中的道理,並有效運用在工作的質與量上,可能就會出現像是情緒、自我價值和心理健康等更複雜的問題。

延伸閱讀:員工把能請的假都用完了,還可以再請嗎?雇主可以不准假嗎?

職場潛規則:小感冒還撐著工作,是「敬業」

有一件我感到非常耐人尋味(或荒謬)的事,現在幾乎每一家企業都對在生病之前請病假感到不以為然,即使你知道自己真的體力不支,也開始感到病毒的侵襲。但是如果你只要在床上休息一天,接下來整個星期都健康無虞,不是挺合邏輯的嗎?

相反地,二十一世紀的職場潛規則規定你必須等到真的感冒,也傳染給整間辦公室的同事,還沾沾自喜地為自己戴上為了工作不請假的榮譽皇冠之後才開始考慮請假。而終於有人忍不住求你請假回家(如果幸運的話),你反而比一開始就請假還需要休更多天才能完全康復。

隨著辦公室潛規則的興起, 感冒已經不再是在家休息或是工作進度變慢的正當理由,除非是大爆發的流感才能名正言順 。不過這個潛規則可能將隨著 2020 年的流行病而改變,因為我們害怕被傳染(以及散播可致命疾病)的恐懼,已經勝過擔心感冒會帶給人虛弱和不敬業等負面觀感了。

我記得自己在銀行實習的第一個星期時,跟我同梯的一位牛津劍橋名校畢業生每隔幾分鐘就得上廁所,我後來忍不住建議他或許應該為了他自己和周遭人的健康選擇回家。

他臉色蒼白,震驚地瞪大雙眼看著我,好像我要他吐在經理的大腿上似的,他自豪地說自己在參與研究生計畫的兩年來,從來沒有請過一天病假,現在也不打算這麼做,因為他還想要這份工作。我敬畏地把注意力轉回眼前的電腦螢幕,並期待自己的企業實習生涯能夠成為未來抱負與能力的指標。

疫情之後,即使生病了還是選「在家工作」

可悲的是,我不認為疫情大流行之後的世界,會對請病假這件事的態度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比較可能出現以下 3 個不同層次的選項。

1. 繼續上班:但是清楚說明如果情況變得更糟,你會申請自我隔離一段時間

這麼說的意思是昭告團隊你保證不會「真的」在家休息(真是太可惜了)。

2. 在家工作:你真的生病了,但還是會繼續工作

正如你在疫情大流行之前的主張,你「不需要休假」,但是也關心飛沫傳染帶來的危機。你當然也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自己「真的病得很重」,例如在 Instagram 出示溫度計,把這個訊息發給辦公室追蹤你的人和有監視狂的老闆。如果社群媒體不是你的管道,你還是可以透過線上會議發出沙啞的聲音來證明。

3. 昏迷或住院:無法工作的病假

撇開諷刺的玩笑話不談,這個病假分析的重點在於強調在緊急狀況發生「前」,無論是疾病、疲勞過度或其他任何不可避免的意外,花時間休養生息的重要性。如同有句話說的,衣服破了只要即時縫一針,就可以省下之後縫九針的時間。

身為一位喜歡在社群媒體上關注其他企業家以獲得靈感和情誼的經營者,我可能過於暴露自己「不眠不休」的工作意志,其實我已經取消追蹤許多原本真心敬佩的人士,因為他們不斷湧出「直到獲得回報之前絕不歇息」、「他們睡覺的時候你在工作,他們開趴狂歡的時候你在工作」之類的貼文。

在跟隨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時,我為他們猶如超人般的意志與能力感到佩服與啟發,或許這就是我明明睡眠不足累得要命,還是覺得需要貼文公諸於世的壓力。 我開始意識到「沒有休息日」的心態是一種病態的美化,在過勞文化中,筋疲力盡被視為一種道德優越的榮譽徽章。 你當然可以決定不休假,因為在極為稀有的狀況下,這可能是你工作的最佳狀態(實際上並不是),不過你還是需要時間休息。

不休假,可能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

對我而言,不休假其實是缺乏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線,缺乏對人類極限的理解,也是缺乏能力將自我照顧當成一項有效且優質的重要工作。你應該具備自我照顧的能力,好讓自己在機會來臨的時候表現得更好,不休息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更不會讓你擁有機器人般的效率,可以每天連續工作 24 小時,從來不需要休息。

不休息是一項我們錯誤地將產出、自我價值、成功與努力不懈地工作綁在一起的產物。你或許能夠比平常更長時間地努力工作,而且效率驚人,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你的底線(無論是什麼)不被重視,你的工作成果也同樣不會被重視。我們必須開始重視有效的自我照顧,就拿在別人睡覺時工作這個議題來說,那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路,而是通往過勞的路,沿途可不美麗。

生產力是產出,自我照顧也是產出

我非常討厭大家認為我一直都在工作,也討厭當我不得不澄清自己並非一直在工作時必須冒著聽起來有點懶惰的風險,遺憾的是這就是我們創造的工作文化。當你抱怨工作太累工時過長時,每個人都會勸你停下腳步,但你就是做不到,因為你真的很努力工作。幾乎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想法或做法有什麼不對勁。但是當你真的過勞了呢?它讓你無法繼續下去、身心俱疲、恐懼不已、心理健康出問題。

而有效的自我照顧:重新充電再恢復的藝術,是避免過勞的唯一方法,也是避免讓自己落入無法產出的狀態與照顧心理健康的唯一解方。請容我再次提醒: 你不需要在生產力與自我照顧之間做選擇,它們是一體的兩面。無所事事是一種產出,自我照顧也是一種產出,儘管產出的不是任何有形的物體。 我為這個世代深感憂心,因為我們無法內化這樣的概念,但這卻是我們深切所需的。

(本文出自《偶爾無所事事,工作更有意思》,高寶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偶爾無所事事,工作更有意思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