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勝晤、洪昇完

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

經歷、背景都一樣,為何兩人轉換跑道後的職涯發展大不同?關鍵在這 3 點


「我想向您請教未來的職涯發展⋯⋯」
幾年前,兩名上班族不約而同地來找我請教職涯發展問題。兩人的年齡個性相仿,約莫 30 出頭,分別在 L 電子和 S 電子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經歷約 5 到 6 年。這兩人剛好都對人力教育訓練(HRD)領域感興趣,因此想要轉換跑道,但動機卻不大一樣。
A 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幹做研究,希望能從事幫助別人成長的工作」;B 是「覺得自己應該更擅長與人溝通互動的工作」。
我自己也是理工背景出身,後來轉換跑道到 HRD,對他們的煩惱深有同感。聽完他們的描述後,我推薦幾本書給他們,建議他們先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找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例如在公司內部舉辦講座,或扮演指導者角色協助同事等。
翌年年初,我們陸續接到兩人來電告知,他們申請公司內部轉職成功,都成功調到了人資部門。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做出改變,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充滿興奮和期待的聲音。替他們開心之餘,身為作家的好奇心使然,很想知道這兩人的後續發展,究竟他們的職涯發展又是如何呢?
1. 你有沒有足夠的「自我了解」?
一段時間過後,我也跳槽到另一間企業培訓中心。在一次公司內部教育訓練人員研討會中,碰巧遇到了 A,我開心地向他打招呼,邊對他說:「實現夢想真是太棒了!」
然而,他的眼神卻顯得有些黯淡。啜飲一口咖啡後,他像是發牢騷似地說道:「我在人資部門工作一年半,坦白說⋯⋯不知道耶⋯⋯與人交流互動雖然很有意義,但沒有明顯的工作成果,過去大學所學的似乎也派不上用場,有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待在這裡幹嘛。」
他想表達的是,雖然目前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卻感覺自己落於人後,這讓我很訝異。他原本不正是因為想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才轉職的嗎?幾個月後,聽說他重新回到曾經拚命想逃離的研究室工作。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又回到原點,繼續從事原本覺得毫無意義的工作。
另一方面,透過同事偶爾也會間接得知 B 的消息。B 也一樣換了部門,但他負責的工作不是他原本想做的教育訓練,而是人事管理工作。即使是在人資部門,也分為教育訓練(HRD)和人事管理(HRM),基本理念和處理方式都不大相同。我想,這份新工作對他來說應該會是一場硬仗。
正如預期的那樣,在人事管理的工作中,他負責海外人力招聘項目,由於工作內容和專業術語和之前的部門完全不同,再加上績效壓力及人資部門特有的保守文化,更加深了適應的困難。
儘管如此,他依舊不放棄,想找到自己擅長的工作崗位。他自願擔任大型招聘說明會的主持工作,也嘗試以個別說服的方式挖角海外人才。
兩年後,他終於如願負責夢寐以求的教育訓練工作,目前除了幫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外,也在內部擔任講師。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我覺得很有意義。」我原以為這句話應該從 A 口中說出,卻從 B 這邊聽到,實在令人費解。
2. 想清楚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有意義」
看著他們這些年的軌跡,我很納悶,為何兩人的職涯發展差異如此之大?為何 A 獲得自己夢想中的工作機會後,卻這麼快又重操舊業?B 在艱困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
或許是因為,A 雖然渴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但他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覺得有意義。他想要追求的「意義」,可能是觸手可及的成果或成就感,他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工作(也就是現在的工作)。
反觀 B,他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能善用自己的優勢,把握成長的機會,進而找到工作的意義。
A 和 B 的職涯發展差異,取決於是否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擅長什麼?總結來說,「自我了解」決定了職涯的方向。
3. 把抱怨、不滿轉化成改變的契機
許多上班族向我們吐露內心的不滿,覺得自己不適合目前的工作。然而,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嘗試尋找自己擅長的工作崗位,也沒有試圖彌補自己的不足,而是把大多數的精力花在抱怨「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
儘管他們可能也會尋找新的出口、選擇離職,但以 A 的例子來看,盲目轉職調到新的工作崗位,卻也不見得適合自己。根據每年各家人力銀行統計結果,均顯示每 10 名離職者就有 6 名表示後悔離職,尤其當中有 4 人,更是進公司不到 3 個月就離職。離職的原因 10 個當中有 6 個與工作內容有關,比例遠高於人際關係問題,主要原因是「實際工作與原本的預期大相徑庭」。
不僅如此,新進員工的離職率正在逐年攀升。根據企業公布資料顯示,近幾年的新進員工平均離職率高達 49%。好不容易擠進公司窄門,但每兩位就有一位會在一年內離職,這並不是可以等閒視之的問題。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亦非無稽之談。比起對薪水或上司不滿,大部分的離職理由都是對工作不滿。時下 20 幾歲的年輕人,甚至會以「踏入職場就是準備退休的開始」或「等退休的上班族」自嘲。
不過,如果能善用對現況的不滿,這種想要改變的「迫切感」,正是讓自己做出改變的轉機。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唯有身處在痛苦中,才會產生勇於改變現況的力量。
但這種迫切感沒有方向,只有在方向明確時,這股力量才會化為前進的動力。而「我」正是能為這股力量指引方向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要先認識自己,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
(本文出自《獨立工作者》,采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