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果很嚴重,為何員工仍忍不住做壞事?7 個公司不說的潛規則,讓組織價值崩壞


在 2009 年到 2016 年之間,富國銀行在客戶並未授權之下,造假開了 350 萬個帳戶。不只如此,銀行也替 52 萬 8 千名客戶註冊線上繳費服務,卻沒有取得他們的授權。近期的評估表示,這些造假做法已經實施了 15 年。
然而,長久以來,這些犯行都被視為是各地銀行行員的個人犯罪行為。假如被發現他們開辦未經授權或假帳戶,他們就會丟了飯碗。不過這些銷售做法已經成為銀行的常態,在各地區分行,甚至是舊金山總部都屢見不鮮。早在 2002 年,該銀行就被發現,整個科羅拉多分行都在開辦未經授權及假帳戶,以便達到銷售目標。這一切在銀行內部都廣為人知。
2016 年,當媒體揭露這件醜聞時,富國銀行怪罪並解雇 5 千 3 百名員工,因為他們參與了這些作業。然而,不久後便真相大白,這些不只是某個特定地區的個人不當行為,而是公司內的企業誘因結果,敦促員工繼續增加他們的銷售業績,盡可能多賣產品給客戶。在一份 2017 年富國銀行董事會獨立董事的報告中顯示,銀行本身承認發生的事不只是個人的關係,而是組織的問題。
要了解他們企業文化的問題,我們可以閱讀研究委員會報告,聆聽在國會的公開聽證會並取得法院紀錄,並且深入了解調查記者的長篇陳述,以及來自內部人士第一手說明的報紙文章。我們使用這些紀錄,發現有 7 種元素構成了多年來支持破壞性及非法行為的有毒混合物。
1. 達成目的就對了。
公司採取的核心價值是,無論代價是什麼,達成目的就對了。
富國銀行設定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銷售目標,每位客戶要接受 8 項產品(像是銀行帳戶、儲蓄帳戶、信用卡或保險),這是其他銀行的 4 倍之多。業績落後的富國銀行員工會有降職或解雇的風險,正如某位員工回想道:「他們不斷告訴我們,假如沒有達到銷售額,我們最後會去麥當勞工作。」公司對員工施加莫大的壓力,要他們達成不切實際,或者根本不可能的目標。
2. 別說出來⋯⋯否則呢,哼。
員工得知他們不應該對於不切實際的策略、目標及壓力所造成的問題,提出批評的意見回饋。富國銀行的員工在提出批評後被迫離職,後來發現他們在別的地方都找不到工作,因為富國銀行在他們的 U5 文件,也就是銀行業界的成績單上註記警告。
這會進一步建立起一種企業文化,也就是公開討論是不可能的事。在這種組織守口如瓶的情況下,保持沉默變成了核心價值及實踐,而批評是困難又無用,甚至是危險的。
3. 違反規定沒關係。
在這家公司,員工後來明白了違反規定沒關係。一名富國銀行的前員工說明:「這都是操控,我們被教導要如何銷售多重帳戶。」或者如同另一名前員工解釋:「你必須接受可疑的銷售實務訓練,否則你會被炒魷魚。」富國銀行不只讓犯罪正常化,更將它成為強制的指令。
4. 隱瞞違規沒關係。
公司對於他們的違規並未透明化,有時候會採取行動來隱瞞這種行徑。當富國銀行執行長約翰.史坦福(John Stumpf)在造假及未經授權的帳戶醜聞之後,遭到國會質詢時,他暗指這些實務只發生在社區銀行部門,而《紐約時報》報導,當時銀行已經知道類似的實務也發生在它的汽車保險部門。
5. 是你,不是我們。
醜聞一旦廣為人知,公司試圖把罪名套在較低階員工的頭上。對富國銀行來說,它是在分行辦公室的一群銀行職員騙子。這種責任推卸顯示出,公司本身不想負責,也不會保護自己人。最重要的是,公司表現得很明白,它在乎的是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利益,不是確保這種意外不會再發生。
6. 沒有造成傷害。
即便在被逮之後,公司試圖否認有造成損失或傷害,一種典型的中和作用。
7. 別相信我們說的話。
公司沒有正式表示,走捷徑沒關係,大家不該發言,違反規定是可以被容忍,或者甚至是受到支持的,或是公司永遠不會負起責任。然而,員工看見一個重大的斷層,在一端是公司的官方政策和關於法令遵從及道德的訊息,另一端是他們實際操作的日常實踐、價值及誘因。員工得知無論官方說法是什麼,對他們的真正期待是不一樣的。
當官方及實際價值之間出現斷層,員工失去對領導階級的信任。當新領導人告訴他們,這是會不一樣,改變會來到,員工經常已經太厭倦去改變深植的價值及實踐。就這種意義來說,這第 7 項有毒元素或許是最具破壞性的,因為它直接反對改變。
(本文出自《行為失控》,平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