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吳俊毅

總是自覺不如人?你可能陷進了「落差思維」之中!想找回成就感,先問自己 5 個問題


接近年中考核,盤點過去半年來所做的事情,你會覺得自己未能達成設定的目標,還是覺得自己過去半年已有小成,累積不少成就?
如果你只看見沒達成的目標,而唉聲嘆氣,你可能已經落入「落差思維」(gap thinking)。由組織心理學家班傑明.哈迪(Benjamin Hardy)、策略教練丹.蘇利文(Dan Sullivan)合寫的《收穫心態:跳脫滿分思維,當下成功和幸福,由你決定》認為, 「落差思維」正是多數人難以真正快樂的原因。
在蘇利文擔任企業策略教練時,他發現接受培訓的學員,經常會這樣說,「雖然過去 90 天內成交了一筆交易,但是這不算什麼,」在家庭中也是,哈迪分享,他有次見到兒子不寫功課、逃避家事時,忍不住大吼,「你為什麼總是想逃避事情?」結果只換來兒子帶著不滿、關上房門,懶得跟爸爸說話。「當我用落差心態來衡量兒子,把他與『我希望他是什麼樣的人』比較,衡量他的行為是否符合我的理想,在兒子眼中,爸爸就是一個暴君,而不是支持者。」
忙於「追求」理想,等於暗示「現在」不夠幸福
為什麼我們總是專注於離理想有多遠?哈迪觀察,這跟心理學中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有關,享樂適應指的是人會不斷適應現況,無論你獲得多少薪水、跟夢中情人交往、晉升到多高職位,興奮感都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你對自己設定的快樂目標,就像一條地平線,你移動、地平線也跟著移動,若沒有察覺,你永遠在追逐一條無法觸及的地平線。
除此之外,也與文化息息相關,作者以美國開國元老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獨立宣言》為例,認為傑佛遜所提出「追求幸福權」,這種想法暗示了「現在」不夠幸福,幸福需靠「追求」而來。
但是,就好比我們去看演唱會,但不小心遲到 5 分鐘,如果你一直在懊悔錯過開場秀,就會無法好好欣賞接下來的表演;如果我們能快速調整心態,把「錯過 5 分鐘」調整為享受當下氣氛,就不至於毀掉難得的夜晚。
用「收穫心態」檢視過去10年,進展遠超過自己想像
這種專注當下、珍惜所擁有的事物,作者稱為「收穫心態」(gain thinking)。與落差心態的差別在於,落差心態是與外界比較,例如,別人看到 100 分鐘的演唱會、我只看到 95 分鐘,別人已經升官發財、我還在原地踏步;收穫心態是跟自己比較,我比過去的自己,進步了多少、完成哪些重大的任務。
作者認為,我們很容易忽略自己的進展,但是光是回想,3 年前的你跟現在的你,差異有多大,你就會知道自己的進步。這意味著,我們的可能性與進展,遠遠超過自己想像。因此,定期反思是個好方法,可以依照時間遠近進行回顧,例如,10 年前你是怎樣的人?你關注什麼事情?這 10 年中完成哪些事情、達成哪些重要成就?然後縮小範圍,用同樣的問題,分別以 3 年、一年、一個月、一周為時間單位。
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極大變化,「當你看見自己走了多遠,並恰如其分地衡量自己的收穫與進步時,你更能前進和成長。」
當你不知道哪些是收穫、哪些不是,你可以用「心理減法」進行反向思考,檢視你現在所擁有的關係、成就、你的健康或資產,針對各項,思考失去什麼會對你產生巨大的影響?若影響劇烈,表示對你來說意義重大,應該更珍視這項進步與收穫。
成就感不來自外在的掌聲,是能替熱愛的事努力
不過,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成就,是否代表原地踏步?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以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最優秀的新秀之一崔佛・羅倫斯(Trevor Lawrence)為例,他曾在 2021 年接受專訪時說,「我『不需要』靠打球來證明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生活中還有比美式足球更重要的事情,」這番言論引來龐大爭議,指責他並非一個真正的職業球員。
事後他回應,他不需要球賽來證明自己,是因為「我純粹熱愛這項運動,以及它所帶來的一切。」他同樣也有目標、有抱負、有夢想,「不過真的只是來自對這項運動的熱愛。」
作者認為,熱愛一件事情、付出努力並且決心要贏,與幸福以及自我滿足並不相悖。人真正的力量,來自於認識自我的完整性;當你知道自己本身就有價值,能夠從外界眼光抽離,從「收穫」的眼光來看目前的一切,你就會擁有更高的心理彈性,因為你知道成功的方法,不只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