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Alex Ivashenko on Unsplash

總是事業擺第一,和伴侶、親友漸行漸遠?3 個練習,擺脫工作狂的認知陷阱

2023-08-03 亞瑟.布魯克斯

我為了引發學生思考,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還剩多少次的感恩節?老實講,這個問題也讓我心頭一驚。如果我的壽命和我爸媽一樣,那麼我大概能再過 8 次節日(我們布魯克斯家不是很長壽)。問這問題,不是要讓任何人心情沮喪,只不過要提醒我們,在特定時間發生、一生難得有幾次的難忘活動,究竟有多珍貴。我們會因此更加珍惜,好好利用。道理如同勸大家在過每一天的時候,要活得像這是你人生中的最後一天。

如果能按照這樣的思考去做,理應能解決工作狂與成功成癮問題。助長這兩件事的認知錯誤,在於誤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導致就全盤考量來講,「下一個小時要做什麼」的邊際決策不是太重要。一直要到沒時間了,為時已晚,我們才與這個錯誤大眼瞪小眼。

延伸閱讀:常覺得時間總是不夠用?你可能把太多精力花在「把事做好」了!

商業管理顧問稱這種事為「系統量測誤差」(systematic measurement error)。我依據這種思維,採取某位商業專家的做法,協助自己解決人生中的這個問題。那位專家是已故的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克里斯汀生分析什麼是良好人生的方法,就和他評估企業一樣。《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很值得一讀,尤其有一個章節提供了素材,我開始做以下分為 3 部分的練習,除了避免落入工作狂與成功癮的陷阱,也開始培養真正能帶來滿足感的人際關係。

1.事先分配時間

成功人士擅長邊際思考(marginal thinking),也就是確保每小時都以當下最理想的方式利用。問題出在這種思維永遠會讓生命裡的某些東西被邊緣化,因為那些東西短期內看不出明顯的好處,例如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很累了,繼續工作也不會有太多產出,我們依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選擇多加班一小時,而不是選擇在家多待一個小時,導致孤獨與疏離等問題。

延伸閱讀:你對成功的定義,不需要參考別人!從「心理學」破解成功迷思

為了避免犯這種錯,我每個月會找一個星期日下午,花一小時想像自己處於人生的盡頭,愛的人都在身旁。我想著他們會對我說什麼。

然後回到當下,思考要如何分配接下來幾星期的時間。我要如何運用本週的時間培養關係,好讓臨終時,剛才想像的事會成真?我可能會決定準時下班,把工作留在辦公室,回家吃晚飯,飯後和家人看部電影。

2.做你的核心要務

很多企業會失敗的原因, 出在「愛德索問題」(Edsel problem),典故是福特汽車在 1958 年的著名滑鐵盧。公司層對愛德索這個車款寄予厚望、但消費者完全不買單。福特高層賣的是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消費者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也可能做這種事,尤其當我們多年沒去練習愛人的能力時。我們給家人和朋友機會,讓他們能在我們方便的時候,一起做我們感興趣的事。我們認為這種做法合情合理,如果我在工作上是王,我在家裡也是王!

當然,這麼做是行不通的。愛的關係不是階層制,而是互惠制。你必須給人想要與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看你自己方便。

我定期列出我需要加強關係的名單。接下來,我在每個名字旁,列出他們需要我提供哪些只有我能提供的事。舉例來說,有的事只有我能替太太做;有的事只有我能替成年的孩子做。要是我無視於那些事,夫妻與親子關係就會搖搖欲墜。

3.聰明投資

兒子就讀高中時,有一次問我,最希望他的人生做到哪 3 件事。我思考了幾天後,對自己的答案感到訝異。我並沒有把快樂放在其中,因為快樂雖然重要,有使命感與意義的理想人生,總有艱辛的時刻。財富或名聲就更不要說了。

我最後告訴兒子:「誠實、愛心與信念。」我認為這 3 件事能讓兒子成為最好的人。那次之後,我決定替我最愛的每一個人,寫下 3 件事,接著反省:我是否協助他們在人生中達成那些事?是否把時間、力氣、情感、專長、金錢,用在培養那些優秀的品行?是否身體力行,替他們做出示範?是否需要採取新策略,助他們一臂之力?

(本文出自《重啟人生》,天下雜誌)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