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Wallpaper Flare

別傻了!努力不等於該得到高薪,從經濟學看:資本社會決定薪水的「兩制度」

2023-08-18 木暮太一

「為什麼我已經這麼努力了,薪水卻沒有升上來?」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公司對自己不夠肯定」或是「勞動者被壓榨」。還有,每當媒體上討論起「貧困問題」,就會出現「這個人付出這麼多勞力,薪水卻那麼少,分明是受到社會霸凌的可憐人」這樣的描寫,但這種報導其實是基於「努力就能得到高薪」的錯誤觀念。

薪水並非根據你的「努力」或「成果」來決定

另一方面,也有人總是抱怨:「我對公司貢獻這麼多,薪水卻和業績不怎麼樣的同事一樣,實在難以接受⋯⋯」這種人也是誤以為「有業績,薪水就會提高⋯⋯」。這些完全是大錯特錯、一廂情願的想法。

我曾提過,日本企業的薪資不一定是根據員工的「努力」或「工作成果」來決定的。薪水的金額並不是憑「努力」來決定,那麼討論「努力工作,薪水卻很少」的問題就是劃錯重點。薪水的金額也不是憑「工作成果」來決定,所以就算「自己的業績勝過同事」是事實,也不能和薪水相提並論。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這樣說,可能還有許多讀者無法理解。大家心裡還是認為「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加薪」、「只要拿出成果,薪水就會增加」,公司也可能這樣告訴我們。

雖然前導的敘述有點長,不過,本章就是要從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來探討「勞動者的薪資究竟是如何決定的」這個問題。即使我們對企業的組織行政或人事行政瞭若指掌,也無法理解「薪資的結構」。如果不懂「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何謂商品」、「商品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這些根源的道理,那麼「何謂薪資」這個問題就無法得到答案。

延伸閱讀: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深植人心的「打工思維」,正摧毀你的職涯

你滿意現在的「薪水」嗎?

  • 你對現在「薪水的金額」滿意嗎?
  • 相對於你的工作內容,這是一個「妥當」的金額嗎?

我相信應該有蠻多人覺得自己「薪水太少」、「我值得領更多錢」吧。還有很多人心裡「盼望加薪」,並為此努力工作。畢竟積極進取的態度很重要,願意為了目標努力打拚也很了不起。不過,我還要再問一個問題。

  • 你知道這份「薪水的金額」是怎麼定出來的嗎?
  • 看著薪資表上的金額,你能夠「有條理地說明為什麼」嗎?
  • 認為自己「值得領更多錢」的人,照理來說,多少錢才是「正確的金額」呢?

要馬上回答這幾個問題可能不太容易。因為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思考這些事。我們不僅在學校沒有學過,進了公司,「新進人員研習」也不會教我們這些事。甚至,老闆或人事部門在決定大家的薪水時也都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盤算──大家都是依照慣例的「某個方式」來決定薪水。

那個方式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從「經濟學」中找到答案。所謂的經濟學,就是分析社會上一切經濟活動的學問,其中當然包含了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交易(雇用、薪資支付)。換句話說,懂得經濟學的分析,就能知道我們的薪水是如何定出來的了。

資本社會決定薪水的兩種方式

從經濟學來看,薪水的制定方法有兩種:

① 必要經費制
② 盈利分紅制(業績制)

① 和 ②「完全不一樣」,但大家卻常常分不清楚。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如何不一樣?接下來我會一一說明。

採用 ① 方法的,主要是傳統的日本企業。日本企業一般會把員工看作是家人,支付給他們的薪水即是供其生活所需的費用。這就是所謂「必要經費制」。有點像是家庭中「爸爸的零用錢」。爸爸每天要吃中餐:500 圓× 20 天(上班天數);偶爾可能要與同事聚餐小酌:3000 圓× 2 次;還會買買喜歡的雜誌:400 圓× 4 本……。這些加總起來,就是每個月大概需要的「經費」(家庭「外」的開銷),應該有許多家庭都是這樣決定爸爸的零用錢。

事實上,日本企業也是用這種「經費加總」的方式來決定員工的薪水。計算出員工這個家人生活必要的金額,然後按月支付給他們。這裡我們只要先記得:必要經費制的支薪方式,只能讓員工得到生活所需之金額。

在這種薪資體系下,「這個員工賺了多少錢」、「為公司帶來多少盈利」等工作的成果、業績,與他的薪資完全沒有關係。這就像是爸爸加了薪,每個月的零用錢卻還是不變。無論他「為家族帶來多少盈利」,跟他的零用錢金額並不相關。

延伸閱讀:當主管的意義是什麼?薪水比資深員工還低的我,從管理職學到的事

你的薪水真的來自工作成果嗎?

除了「必要經費制」,也有採用「盈利分紅制」的公司。它們大多是外商金融機構,或是以業績制決定薪資的公司。

「盈利分紅制」正如它字面上的意思,是把自己所賺得的一部份盈利,做為薪資。看起來,分紅制是不是比較簡單,而且公平、明瞭呢?不過,用這個方式,若盈利沒有提升的話,自己的薪水就會減少。「我已經拚命努力了⋯⋯」、「我差一點就會成功⋯⋯」這些說詞是不管用的。

薪水減少,抱怨「不夠支付生活開銷」,老闆也只會回一句「那你就辭職吧」,你的薪水還是不會增加。「分紅制」的薪資基準是根據員工的工作成果、業績,也就是為公司帶來的盈利。其他的因素都不會列入考慮。

近年來,日本企業紛紛引進「成果主義」。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大家才會分不清 ① 和 ② 的區別。但兩者其實大不相同。

日本企業所採用的成果主義,大多是「必要經費制之下的一環」,基本上與外商金融機構等的薪資體系是完全不同的考量。 日本式的成果主義只是依照員工的工作成果,在原來的薪水之外,給予「若干獎金」(成果不佳時,也可能扣薪),而不是像「分紅制」那樣,百分之百根據工作成果來支付薪資。 所以,就算你達成兩倍業績,薪水也不會加倍;考績獲得優等,也頂多是早點獲得升遷的機會,或是底薪稍微調高一點而已,並不是把你的盈利(成果)拿出來「分紅」。

(本文出自《人生的損益平衡點》,大牌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請問馬克思,為什麼隔壁同事的薪水比我高?學校沒教,但你一定要懂的「富爸爸」階級重置潛規則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