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台灣有多重視台積電?921 震後一周就恢復 9 成產能!這幾個關鍵決策,讓它有本事動搖全球晶片業

2024-04-11 詹姆斯.艾希頓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台灣人民被 7.6 級地震震醒,震央接近這座東亞海島的中心位置,因此全島都遭受衝擊,導致道路變形、山崩、滑坡造成河川改道,首都台北市寺廟倒塌、火災四起,無數建築物倒塌,數千人被埋在瓦礫堆下。

這是自 1935 年以來台灣最嚴重的地震,暴露數十年前房地產榮景時期的一些拙劣工程品質。這場地震奪走超過 2,400 人的性命,超過 10 萬人失去家園,水、電和電話通訊中斷,精疲力竭的居民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內還得承受超過 8,000 次的餘震。

延伸閱讀:護國神山強在哪?張忠謀的舉例說明,道盡台積電的核心競爭力

震央西北方 60 哩處、占地 1,500 畝的新竹科學園區,數萬名工作者大致安然無恙,這座園區裡有近 300 家公司和研發單位專門從事微晶片、光電工程、電訊和生物科技等高科技相關業務。地震發生時,園區裡有 5 座工廠的主力租客台積電,廠內地板震動導致停電,夜班員工陷入黑暗中。

感謝時任台灣行政院長蕭萬長的一通電話,不到三天園區就恢復供電。

這場全國性災難的清理與重建在全島展開,人民對於政府實施的緊急應變措施,批評聲浪不斷,但是僅僅一週後,台積電的營運就恢復 95% 產能,新竹科學園區(也受益於園區有獨立供電)的訪客幾乎看不出任何跡象顯示這裡才剛遭受地震重創。

台積電恢復營運的速度,顯示這家公司對台灣的重要性――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的國家級冠軍企業,驅動出口與國家總體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全球微晶片產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也是高通、博通、摩托羅拉等美國主要晶片公司領導人,在 6,500 哩外密切注意台灣事態的原因。

台積電成功原因之ㄧ:不設計晶片,專注於晶圓代工

台積電從無到有,僅僅十幾年的時間,產量占全球微晶片產業總產量的 5%,他們不設計晶片,而是為這個產業中的大型公司代工製造晶片。在龐大晶圓廠裡,吊頂輸送帶上一個接一個的流程無聲地製造出矽晶圓,再切割成晶片,把數百萬片晶片出口至世界各地,安裝於行動電話、遊戲機、筆記型電腦等器材上。

台積電子是第一家專門從事晶圓代工的公司,這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然而台灣的晶圓代工廠不僅台積電一家,另一家聯華電子(United Microelectronics,後文簡稱聯電)也在 1996 年時把晶片設計部門獨立出來,專注於晶圓代工,製造規模與台積電相近,在市場上排行老二。聯電也在新竹科學園區裡,入駐原因是園區內的電力網具有優先權,有利於每日高達 500 百萬瓦的用電量。

此時多數微晶片公司仍然由自家的晶圓廠生產自家設計的晶片,尤其是最新設計的晶片,但是製造晶片的高成本和複雜性,使得遠溯自 1960 年代的垂直整合模式愈來愈難經營。純晶圓代工廠證明產品值得信賴,能夠高度依循錯綜複雜的設計規格來量產晶片,於是代工模式成為日益誘人的選項。

把重要工作交由一座有眾多天然災害的小島,明智嗎?現在思考這個問題顯然太遲了。企業界領導人知道,面積僅有加州的 1/10、人口 2,200 萬的台灣,儘管有著特殊的地理特性,但是其卓越的效率,意味著台積電無可取代。

領先業界斥資 20 億美元建 12 吋晶圓廠

地震後不到三個月,台積電就展示自己毫髮無損的動能,在新竹為另一座工廠舉行的動土典禮上,他們的第一座 12 吋晶圓廠(指一片矽晶圓的直徑為 12 吋)正式對外宣告。

截至當時為止,8 吋晶圓廠是晶片業的主流,12 吋晶圓廠是重大的里程碑,雖然製程更困難、更貴,但是生產出來的晶圓面積大增―― 12 吋晶圓的面積是 8 吋晶圓面積的 2 倍多,每片晶圓能切割出的晶片數量也增加 2 倍多,為更高精準度的設計和良率鋪路。好處還不只如此,12 吋晶圓將提高 3 倍的營收,利潤也隨之增加。

1997 年台灣受到亞洲金融危機衝擊,貨幣貶值和人民看衰經濟前景,長達三十年近乎毫無中斷的經濟成長戛然而止。直到 1999 年末,拜諾基亞的成功,引領精巧型手機的需求增加,以及電視機上盒的問市,微晶片的需求反彈。

晶片產業向來有明顯的景氣循環特性,因此看準投資時機攸關公司的商業能否成功。12 吋晶圓很適合高量產記憶體晶片,儘管業界議論紛紛,卻遲遲未有動靜。

走出景氣谷底後的新面貌是,純晶圓代工廠率先投資,反而不是向來藉由建新廠來取得競爭優勢的晶片設計與製造公司。台積電和聯電等同儕把可能性的界限往外推,預測晶片業將在 2000 年時成長 30%。他們很樂觀。

早在當時,台積電就有超前群雄的跡象了。儘管 1999 年時地震導致停產一週,台積電營收和獲利仍然創下歷史新高,營收成長 46%,達到新台幣 731 億元(以 2023 年匯率換算,相當於 25 億美元),獲利成長 60%,達到新台幣 246 億元(以 2023 年匯率換算,相當於 8.25 億美元)。台積電早前在 1997 年 10 月於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也是第一家赴美掛牌的台灣公司,隨後的亮眼表現,最開心的莫過於股票投資人。

1999 年 12 月的第一座 12 吋晶圓廠動土典禮上,台積電總經理曾繁城說,該公司:「致力於追求新技術發展和增加產能,以維持我們的領先地位,提高競爭障礙,並為全球客戶提供最佳的專業製造服務。」

台積電的資產增加了 1 座 12 吋晶圓廠,當時他們已經有 5 座 8 吋晶圓廠和 2 座 6 吋晶圓廠,蓋一座晶圓廠的造價可不便宜,投資回收也不快。這座 12 吋晶圓廠的成本超過 20 億美元,大約是十年前興建一座晶圓廠的 5 倍,更何況這座新廠要到 2002 年初才能投入生產。

新廠的外部結構不到一年即可完工,但是接下來還有技術性設備,光是精細地建造一間巨大的無塵室和購置精密設備,然後進行測試,就耗掉 2001 年一整年的時間。這座晶圓廠如果產能全開,每月可生產 25,000 片 12 吋晶圓,至於能切割出多少晶片,得視晶片(又稱為晶粒、裸晶)大小、製程節點(process note,以奈米來衡量),以及電路的複雜程度而定。

延伸閱讀:沒人可用武力控制台積電!CNN專訪劉德音:「讓中國依賴台灣晶片,不是壞事」

 
來到新千禧年,台積電繼續加快腳步,因為晶片需求旺盛,一年增加 50% 的產能早就不足以應付。2000 年 1 月,台積電宣布收購當時台灣第三大晶圓代工公司──世大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並且取得其與宏碁電腦公司(Acer)合資企業的控管權。這些產能加總起來,台積電的產出可望比 1999 年高出近 1 倍,讓不安的顧客相信台積電對未來做了充足的投資。

這是台灣的一段大變動期,對台積電也是。2000 年 3 月,在國民黨統治台灣 55 年後,前台北市市長陳水扁當選總統。他的當選令北京當局拉警報,中國一直視台灣為國土的一部分,然而新選出的總統支持台灣獨立,儘管他對外口徑十分謹慎。

2000 年 3 月 30 日迎來另一個慶祝儀式,這次在以建築古蹟和鮮美牛肉湯聞名的台南,當地顯要人士參加另一座台積電新廠的啟用典禮。由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容納空間愈來愈少,台灣政府設立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期望藉此縮小南北經濟差距。在熱鬧的傳統舞龍舞獅慶賀中,台積電成為第一家進駐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的晶圓廠。為了防震,基礎鋼棒深入地基,還加入減震的阻尼器。

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晶圓廠,光是無塵室面積就有 190,000 平方呎(17,600 平方公尺),將近 4 座美式足球場大。值得一提的是,工廠面積擴大的同時,產品卻縮小,台南廠一開始就投入 200 奈米(0.2 微米)製程,未來還將縮減至 100 奈米(0.1 微米),即線寬僅有一張薄紙厚度的 1/1000。

這些數字大概震驚了局外人,但是台積電確深知個中道理,龐大的資本投資可以分攤到廣大的全球客戶身上。

幫助台積電實現理想的是設備製造商之間的廣泛共識――把心力從 8 吋晶圓製程集中轉向 12 吋晶圓製程。晶片製造商如果想更進一步發展,得在製造方面做出龐大投資,許多晶片製造商加速轉變成無廠半導體公司,加入新一代晶片公司的行列――這些公司從來沒有晶圓廠,因為專業的晶圓代工廠能提供產能。

當時台積電較鮮為人知的另一項決策是,拒絕美國晶片巨人 IBM 提出的授權合作 0.13 微米製程,為了長期成長,台積電決定自行研發。

不同於早年必須複製別家公司的實務經驗,台積電決心發明自己的方法,可靠且具成本效益地製造出最小、性能最佳的晶片。最新一輪的投資將會擴大自己的領先地位,並進一步鼓勵晶片設計跟晶片製造脫鉤。

亞洲長期以來就是世界工廠,製造出的商品長期輸入西方國家,現在微晶片工廠也加入行列――明明四十年前微晶片還是美國創新的象徵。然而隨著台積電之類的廠商愈精進,美國和中國就愈深陷台灣的運行軌道裡,緊接而來的就是情勢拉鋸戰。

(本文出自《萬物藍圖:看晶片設計巨人安謀的崛起與未來》,商業周刊》)

相關文章

萬物藍圖:看晶片設計巨人安謀的崛起與未來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