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試被刷掉,未必是你不夠好!從「白金地址」看招募現場不能說的真相


這是我替某家企業擔任招募顧問時發生的事情 。
就像前述那名學生的案例一樣,在求職網站的管理介面上,我必須考慮將電子郵件的發信範圍設定到哪一個等級的大學、說明會的預約表又要開放到什麼時候‧‧‧‧‧‧除此之外,還要緊盯著畫面操作,參與的程度非常深入。
在這個過程中,我親眼見證「不分學歷」這個虛構概念的極致表現,以及以學歷、能力主義社會所設下的入門儀式。在「職場傷害」這個脈絡下,有一個例子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這是關於兩位就讀日本頂尖大學的學生(皆為理學院碩士生),參加某家知名企業員工招募的故事。當然,他們通過了學歷篩選,順利進入面試的環節,其中一人通過面試,另一個沒有通過。
申請表上的「白金地址」
事實上,通過面試的那位也險些落選,是該公司負責聘僱的部長在提出淘汰名單之前,為了再次確認,重新看了一次申請表。當時,他詢問在場所有負責招募應屆畢業生事務的工作人員:「你們沒注意到白金地址嗎?」
就這樣,這名學生獲得「敗部復活」的機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白金地址?我想大家應該都沒聽過。這裡的「白金地址」意指該學生在申請表的「住家地址」一欄中,填寫了一個位於市中心、房價極高的豪華大樓地址。這位部長看了之後,跟大家強調:「這可是成功者的兒子!」「千萬不能讓他被刷掉,叫他來面試吧!」
反之,確定被淘汰的那位學生又是什麼樣的身家背景呢?他是成長於單親家庭,連補習班都沒上過的實力派。對此,部長只是淡淡說了幾句:
「團隊文化契合度很低。」
「感覺不像我們公司的人。」
「沒有魅力。」
「不會想要栽培他。」
沒多考慮就將他刷下來了。
所謂「團隊文化契合度」,指的是個人對組織文化的適應性,而文化適應性指的是「融入團體、與人親近」的容易程度,換言之,就是根據喜惡來決定契合度,和「感覺不像是我們公司的人」是相同的意思。至於「魅力」,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感覺很可愛‧‧‧‧‧‧也可以解釋成順從、老實,總之就是「容易掌控」。只要讓人覺得可愛,就可以好好栽培,這位部長還真是不知羞恥地提出一些荒謬的論調。
面試背後的偏頗與傷痕
我們無法單純用對錯來評斷這件事。 或許,這是看穿了某種超越語言的東西後所做出的決定;若進入那家企業不代表人生的榮耀,那麼旁觀者也無從置喙。
「團隊文化契合度」或「魅力」這類看似合理的詞彙,實際上是一種近乎「喜好」的判斷標準,不僅當事人,就算是參與招募的人員也很難對此提出異議。對於這類情況,我至今仍覺受著深刻的無力與突兀感。
至少,當時不該被「白金住址」一詞嚇到,而應該直接詢問那位部長:「您應該有一些經驗可以證明,被錄取的『成功人士子弟』之後確實會相當積極活躍,能否請您與我們這些後輩分享一二。」
畢竟,人才招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否為雙方創造一個毫無偏頗、可以真正判斷彼此合適度的機會。
在那之後,我沒有跟那位沒被錄取、有反骨精神的應徵者聯繫,因而不確定他心裡怎麼想。不過在面試時,他應該覺得自己表現得還算不錯,所以帶著滿腔的熱情說:「我想回報栽培我的人和社會。」直到最終得知結果時,他恐怕會很失望地說:「結果還是這樣‧‧‧‧‧‧」
說得更直接一些,他當時肯定是受傷了!但我想,他現在應該在某個地方發揮自己的才能吧!
落選者沒有發言權
重新審視在求職當中受傷的案例,可說是「被錄取、通過篩選」的喜悅,加上「被淘汰」的悲傷,呈顯一種悲喜交織的模樣。
關於未來的重要大事,在不知篩選標準的情況下,有人被選中,也有人被淘汰,過程中發生了一些難以解釋的事。而面對這樣的事,不管是誰都會感到混亂、失落,內心應該也會開始動搖吧!
但即使受傷了,落選者是沒有發言權的。就算表達了自身意見、想法,也只會被認為是敗犬的遠吠、心懷怨恨,或被一臉不屑地拋下一句:「所以你才不行啊!」遭受相當不堪的言語霸凌。
無論標準為何,擁有選拔決定權的一方,才是掌握生殺大權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傷口依舊存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積極向前。如果這不是「二次傷害」,還能稱它為什麼呢?
究竟要在哪一方面、做什麼樣的努力,才能確保自己可以順利就業?這似乎只有上帝才知道。在這麼不透明且不公平的社會,人們卻被要求應該堅強、優雅地活下去,打著激勵的旗幟,實則放任不管,說得更直白一點,這就是傷害。
對我來說,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然而,每逢寒冷的日子,舊時的傷口依舊讓人感到特別疼痛‧‧‧‧‧‧
(本文摘自《化解職場內傷》,采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