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玻璃懸崖:女性領導者的職場困局與管理危機

她接任 CEO 那天,公司正在往下墜!研究揭女性高管的殘酷處境


你聽過「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嗎?意思是在公司、組織或機關中,某些群體(大多為女性、少數族群)的晉升之路或職涯發展,經常受到潛在的限制或阻礙;所以在管理層裡,占的比例較低。
2022 年,由 Meta 前營運長雪莉兒.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創辦的挺身而進基金會(Lean In Foundation)發表調查指出,美國每 100 名男性獲得首次升遷時,僅有 87 名女性能獲得同樣機會。層級愈高,性別差距愈明顯,最高階主管中男性占 74%,女性只占 26%。
當我們戴上「樂觀的眼鏡」,可以看到許多文章以這些女性高階主管為例,稱讚她們突破了職涯的限制,但似乎很少人去探問:這些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女性,最後怎麼了?
《玻璃懸崖》這本書,就是揭示這些女性高階主管們,好不容易獲得了高階職位,卻可能面臨懸崖般處境的故事。
舉一個實際案例,前雅虎(Yahoo)執行長瑪麗莎.梅耶(Marissa Mayer)在 2012 年離開工作 13 年的 Google,跳槽到雅虎,並表示這是一個「相對容易」的選擇。原因可能在於,她在 Google 最後的日子裡被邊緣化,以至於不得不離開;而雅虎執行長的位子,對她來說是難得的機會,這也讓她成為矽谷最受矚目的女性領導者之一。
取得最高職位的那刻起,即面臨棘手難題
不過,當時雅虎早已陷入困境:股價下跌、產品更新遲緩,競爭對手只需數月就能改進產品,雅虎卻可能拖上數年。梅耶接任執行長數月後,雅虎推出產品的速度創 10 年新高;一年內,設計屢獲好評,還成立數百人團隊專注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改革力道強勁,也贏得員工支持。
儘管成績斐然,她仍遭遇諸多批評。例如 2013 年資料外洩事件,3 億用戶帳號遭竊;她推動季度績效評估(QPRs),用績效分級決定加薪與升遷,引發內部負面競爭,讓優秀員工抗拒合作。董事會對她施壓、核心高層也相繼離職。最後,梅耶在 2015 年辭去執行長職務。
在梅耶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 「玻璃懸崖」(glass cliff) 現象作用的影子。
玻璃懸崖,是由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社會及組織心理學教授蜜雪兒.萊恩(Michelle Ryan)和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哈斯蘭(Alexander Haslam)在 2005 年提出,指的是「 女性更有可能在企業或組織長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獲得擔任領導角色的機會 」,好像再踏出一步,就會從高處墜落一樣。
在面臨困境的企業當中獲得領導職的女性,承受更大的風險,成功機率也更低;女性面對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男性的 2 倍。
願意合作的性別標籤,使女性容易被選當救火隊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覺得梅耶只是個案。書中提到幾個研究,證實「玻璃懸崖」現象確實存在。2007 年,萊恩與哈斯蘭等人進行實驗,模擬公司在表現良好與不佳情境下,提供 3 位候選人:2 位男女資格相同者與一位明顯不適任的男性。結果顯示,在公司表現不佳時,女性更容易被任命。
另一項來自《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研究中,受試者根據不同企業績效與執行長性別,從 2 位資格相同的男女候選人中選出繼任者。若現任執行長是男性,業績良好時有 62% 選男性接班,公司陷入困境時,僅有 31% 選男性;但當現任執行長是女性時,無論公司表現如何,選擇男女比例沒有變化。《哈佛商業評論》的結論是,只有男性領導者失利時,才會改由女性領導者擔任。
《玻璃懸崖》將差異歸因於性別化特質,也就是後天的社會文化塑造的性別規範和刻板印象,所交織而成的結果。女性傳統上被認為能夠共感、願意傾聽和合作,因此更容易在人際出現衝突,或公司遭遇危機時,負責當和事佬、拆彈專家。
另一方面,由女性擔任領導者,也有可能是因為她們是理想的「代罪羔羊」。萊恩和哈斯藍的研究證實,當繼任者被期望承受危機、為失敗負責時,女性更容易出線成為領導者;女性需要面臨玻璃天花板的考驗,在那之後,也可能會受到玻璃懸崖的威脅。
不過,遭遇玻璃懸崖,不代表事情無法挽回。書中提到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執行長瑪麗.巴拉(Mary Barra),她上任僅 2 周,公司就爆發零件缺陷導致 124 人死亡的重大車禍事件。她誠實面對問題,向大眾說明事故原因與處理進度,並著手改革內部體系,使通用汽車走出危機。
儘管某些時候,女性領導者能突破逆境、轉危為安,玻璃懸崖要提醒的是,組織選用人才時,需要意識到自己可能受到潛意識的偏見影響決策,並且無論生理性別、個人特質是什麼,都要盡可能提供支援,因為如書中所言:「即便是最傑出的領導者,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轉虧為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