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兼演講家 鄭文正

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

想靠閒聊拉近距離,就要問對問題!4 個提問技巧,讓對方對你敞開心胸


我之所以會花這麼多篇幅討論「提問」的重要性,是因為我曾接受長達五年的提問訓練。
擔任雜誌記者期間,我大概每兩、三天就要編寫一次訪談提問稿,也要不斷練習如何在掌握受訪者想說的內容與讀者感興趣的重點之間,取得平衡。為了做好訪問,我閱讀了很多其他記者的報導,而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電台訪問。因為提問不是把問題寫好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與採訪對象碰面時,還必須營造出舒適的氣氛,並具備即興提問的能力。只要仔細聆聽長壽電台節目主持人如何訪問來賓,就能學到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同樣適用的技巧。
第一,比起封閉式提問,更應該選擇開放式提問
也就是多問「怎麼樣」而不是「為什麼」。例如,比起「你會不會肚子餓」,更應該問「你喜歡哪些食物」。比起「一路上很辛苦吧」,更可以問「你是怎麼來到這裡的」。
如果總是提出只能簡短回答的問題,對話自然容易中斷。但在雙方第一次見面的情況下,很多人為了填補尷尬的沉默,會不自覺提出這類的問題。相反地,開放式問題能讓對方的回答比較長,提供更多資訊。這樣一來,就能從中得到提示,方便進一步延續對話。
第二,讓對方一開始就提到自己最近引以為傲的事
例如,面對一個有小孩的人,可以問:「小孩現在是不是最可愛的時候?你覺得什麼時候他最可愛呢?」如果對方最近剛升遷,可以說:「恭喜你升職,真的很了不起,可以跟我分享一些祕訣嗎?」如果不太清楚對方的近況,也可以稱讚他們明顯的衣著或飾品,再詢問購買的經過。 關鍵在於,要先創造一個契機,讓對方能愉快地打開話匣子。
第三,詢問對方在成就或克服挫折的過程中的心情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比起談結果本身,大多數人更想分享過程中的心情。
很多人只看結果,就以為過程一帆風順大,這常讓當事人感到孤單,也更希望有人理解他的心路歷程,可以這麼問:「那時候你有怎樣的感覺?」「如果是我,當下應該既開心又不安,您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呢?」若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往往能讓對方逐漸敞開心扉。
第四,考慮年齡層差異
我並不是想強調「MZ 世代特徵」這種的世代差異,但同一世代共享的文化,會影響他們偏好的敘事方式。像是《人生有考驗但沒有失敗》、《讀書是最簡單的》等暢銷書,把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視為英雄的那一代人,反而樂於談論那些艱辛奮鬥的故事。在別人還沒問起他們如何克服自卑、努力向上的故事前,他們往往就會主動聊起。戰後嬰兒潮世代因為出生在戰爭前後,普遍經歷過貧窮,也不會將貧窮視為需要隱藏的弱點。
但三十歲以下的世代就不一樣了。
他們接觸的大多是「完美主角趁勝追擊」的故事,相信少年得志是一種祝福,而貧窮則是一種需要感到羞恥的缺陷。他們面對苦難的反應,跟戰後嬰兒潮世代截然不同。比起艱苦的過去,三十歲以下的人更傾向談論自己當下受到肯定的優點。他們渴望展現個性,突顯自身優於他人的長處。 由於尚未迎來人生巔峰期,因此比起過去或現在,更想探討對未來的展望。 只要理解這樣的世代差異,就更能調整提問的內容。
帶著真心,嘗試理解對方
過去,我透過聽電台節目學習如何提出讓人感覺舒服的問題,也常參考優秀的訪問報導,練習撰寫訪問稿。如今,我成為經常接受他人提問的對象。成為專職作家後,每當有新書出版,總要接受記者採訪,或在演講場合回應讀者的提問。從提問者到回答者,我獲得了截然不同的體驗。
當我聽到別人的提問,就能感受到對方對我的了解有多少。
不僅能看出對方是否對我抱持好感,也能察覺到他有多認真看待自己的工作與煩惱。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對話,通常不會出現加深偏見的提問,而是一定帶有真心想了解對方的好奇與疑問。
因此,我認為,好的問題源自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來自於對對方的好感與尊重。 反過來看,當你尊重對方、對對方抱持好感,就能提出好的問題。好的問題能夠發展成好的對話,而能夠提出一個好問題,即使最後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也能讓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
(本文摘自《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大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