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大公司學制度,到底在學什麼制度?

游舒帆
2012-11-10
作者 游舒帆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你在找工作時,一定都聽過這句話「到大公司學制度,到小公司學經驗」,你的朋友、前輩可能都會這樣建議你,但你是否認真的想過,到底所謂的「學制度」學的是什麼?

大公司因為員工多,職能多,部門多,所以會需要較多的管理制度去管理,而小公司則恰恰相反,因為員工少,規模小,但很多公司運作的東西卻還是省卻不掉,所以常常出現一個人必須要身兼多種職務的狀況,例如秘書可能還要兼特助,或者在小型開發團隊中,根本是一個人兼PM、SA、SD、PG一路做到底。由於大小公司在運作上是有根本的差異,所以才會出現「到大公司學制度,到小公司學經驗」這樣的說法,但到底真的選擇了大公司時,我們到底該帶走些什麼?到小公司時,我們又該怎麼讓自己過的更加充實?

一般來說,你進到一間大公司,你通常會先待在某個功能部門,例如行銷單位,你在裡頭擔任一個行銷專員,然後負責某個產品的行銷工作,這樣的工作一做三年,這時候我問你:「請問你在專業之外還學到什麼?」,如果你搖搖頭告訴我除了專業之外,你也不知道還有哪些,那就太可惜了,因為你當初選擇大公司的目的似乎沒有達到,以下我陳列我認為進大公司後,你該努力去理解的東西。

企業價值鏈以及價值活動

所謂的價值鏈,簡單的說就是公司為了創造客戶價值,而做的一連串價值流程與活動。一個簡單的價值鏈,可能包含研發 —>生產 —>銷售 —>服務,除此之外還包含其他行政、後勤支援、人力資源的活動。

這個聽起來很理論,但卻是一家公司能永續生存的關鍵。你必須要清楚這家公司到底是靠什麼生存,而更重要的,你必須要知道你目前所屬部門在整個價值鏈中扮演的角色,並搞清楚為什麼這家公司的價值活動是這樣去安排的,為什麼要特別將presale跟sales單位分開?為什麼要把品牌行銷與產品行銷單位分開?考量點是什麼?分開跟合在一起的好處是什麼?

TIPS:你該學習大公司為何能運作到這麼大,肯定與價值鏈上的專業分工、溝通協作有關係,這是你該學習的很大重點。

分工協作 VS. 獨立作戰

不管是哪家偉大的公司,一定都會談專業分工。為什麼大家如此重視專業分工?因為當一個人可以專注在某個領域,他的成果絕對會比分散在兩三個領域來的更專精。如果你要的是一個極度專業的人,那你一定要讓這個人持續作某個領域的事情,而不要他做一個樣樣通樣樣鬆的人。

大公司都會有種習慣,就是會很強調分工。研發單位專注的作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然後將雛形交付給產品單位,產品單位負責產品生產與規格制定,接著進入產品與行銷包裝,行銷活動、銷售、服務議題則緊接而來,而這些都是由不同的單位負責,我們總是希望部門拆開後,彼此之間的溝通協作會自然成形。

但更多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部門與部門間有許多的灰色地帶,責任是劃分不清的。你可能覺得獨立作戰可能比協作更快,但你也會發現,不論如何公司仍會要求你持續的分工協作,而不要你一個單位從頭作到底,因為他們都清楚,當他們不做專業分工,他們的員工永遠都不會在特定領域上專精,永遠無法做到頂尖,但溝通協作的問題透過持續的磨合總是會好轉的。

TIPS:為什麼大公司講求分工,分工才會精,會精才能在各個層面顯示出獨特優勢,但連帶的也會因此讓單一功能部門的員工陷入只了解自己部門的工作的問題,所以你必須要了解這個狀況。

溝通能力 VS. 個人能力

承上,大公司因為部門較多,部門與部門間為了達成目標必須要互相合作與溝通,很多時候你的工作要完成是需要另一組人幫忙的。你不能直接搶他的工作來做,即便你有那個能力也不行,這時候你能否完成工作就跟你的能力無關,反而跟你的溝通能力有關。

溝通上很講究同理心,你是否理解對方的工作屬性呢?如果你清楚企業的價值鏈與活動,我相信你對他的工作就會有基本的認識,不致於一無所知,如果你是行銷單位,你能否與產品單位、業務單位作有效溝通就非常重要,到大公司除了學制度外,還要學做人。

TIPS:溝通能力去到哪邊都是絕對重要的,你必須要認清楚,個人能力雖然重要,但在大公司,如果你沒有好的溝通能力,其實你會困難重重。

不同職能的人脈擴展

因為大公司的分工清楚,所以很多時候你可能只會清楚自己手邊的工作,但卻完全忽略了價值鍊上的其他工作內容,試著擴展不同職能部門的人脈將有助於你更了解整條價值鏈。

即使你沒有做過presale,你也會知道presale扮演的角色,你也會更加清楚公司的價值鏈是怎麼一回事,這些是未來你可以帶的走的。擴展不同職能的人脈還能增加你對另一個職能工作的了解,若你發現該項工作更適合自己,也可以嘗試去了解或申請轉調,這也會對你找下一份工作有幫助。除此之外,台灣的企業做事很多時候是要講交情的,如果你在公司內的人脈夠廣,你在做事時就會相對較簡單,碰到的阻礙也會相對較小。

TIPS:人脈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是很重要的,在大公司中很多事情都要靠人情,於公於私你都不能不重視。

行政、人事制度很重要

那些天天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情,你有否留意,你知道公司為什麼要導入資訊系統嗎?你是否清楚公司對於休假的規定?是否知道公司的福利制度?是否想過年終獎金發送的原則?是否清楚公司的薪資結構?一般來說,大公司在這些制度上都相對健全,多數的東西都是要明文規定的,而非老闆說了算,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很重要,因為從這邊你將會知道在人多的時候,透通、公平有多重要。

TIPS:企業運作的後勤,這其實也是價值鏈的一環,若沒有這些後勤的制度,價值鏈其實也沒有辦法正常運作。

看看那些公司的成功人士們

在大公司中成功的人通常有兩把刷子,你可以仔細的觀察這些人為什麼在這家公司成功。你除了可以從這些人身上學習外,你也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這家公司的文化,既然這些人會被拔擢上來,代表著公司是認同這些人的。如果這些人都很優秀、正直,那意味著這家公司的文化本身可能比較良善;但如果這些人都很狡猾、善妒、推諉,那這家公司的文化大概不會太好。好或壞,都可以作為你的借鑑。如果你希望在這家公司中升遷,你就該看看這些人,順著他們的腳步是比較簡單的。

TIPS:大企業中都有一些明星球員,看看為何這些明星球員能在這邊混的好,是因為專業、人脈,還是因為其他關係,你要仔細觀察。

如果你進到一間大公司,那千萬不要埋著頭就開始做自己的事情,偶爾也該抬起頭觀察周遭,看看這些正發生在你四周的事情,你才能真正的學習到一家大公司的運作體制。

延伸閱讀 / 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比起公司規模,你真正該考慮的 5 件事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連啓佑提供

你的 SEO 策略還有效嗎?告別零點擊焦慮,3步驟導入 AIO 搶占 AI 搜尋能見度

2025-09-19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Google 在 5 月宣布,AI Overviews 已經在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40 多種語言推出。AI 搜尋,已經全面進入主流使用場景。

AI Overviews 直接在搜尋頁頂端提供彙整式回答,對用戶方便,但對企業網站而言卻是挑戰:即便你的內容排在搜尋結果第一名,用戶也未必會點擊,因為答案已經「被看過」了。

雖然企業能透過廣告補足流量,但廣告成本不斷攀升,且無法完全彌補自然流量的缺口。面對這股流量消失的浪潮,中小企業有限的行銷資源該投向何方?與其焦慮,不如立刻行動。

專家解方:3 步驟,讓品牌在 AI 搜尋中被看見

為此,《經理人》與將能數位行銷創辦人連啓佑合作,將多年顧問經驗與國際觀察,濃縮成一門立即可用的《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線上課。這套方法的精髓,就是從防守轉為進攻,透過 3 個核心步驟,讓你的品牌直接出現在 AI 的答案裡:

1. 建立結構化內容 (Structured Data): 讓 AI 能優先抓取並引用你的資訊。

2. 累積品牌信任度: 透過專家引述、媒體報導與穩定的內容品質,讓品牌成為 AI 眼中的可信來源。

3. 導入數據分析工具: 即時追蹤內容成效,快速調整策略,持續優化能見度。

延伸閱讀:AI 搜尋帶來 SEO 新規則!3 策略,讓品牌成為 AI 信任的資料來源

這場挑戰的關鍵,是從追求「關鍵字排名」進化到「能見度排名」的思維轉換,而這正是《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的設計初衷。

從策略到實戰,立即升級你的 AI 行銷力

涂貴婷製圖

這門課程不只拆解趨勢,更提供實戰步驟,幫助你在有限資源下高效落地:

  • 顧問級工具: 提供 11 組獨家 AI 指令,解決內容發想與優化難題。
  • 實戰框架: 設計符合 AI 檢索需求的內容結構,手把手帶你產出高能見度文章。
  • 案例實作: 透過練習,確保你能將所學應用在你的品牌上。對於希望快速補強數位行銷戰力的團隊與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兼具策略性與操作性的實戰資源。

AI 正在重寫搜尋規則,改變使用者的資訊取得習慣。對台灣品牌來說,關鍵在於能否快速調整心態,將目標從單純的網站排名,轉向成為 AI 回答中值得信任的來源。

與其害怕流量下滑,不如及早投入新一代的 SEO 與 AIO (AI Optimization) 策略,將挑戰轉化為新的成長動能。

資料來源:《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blog.google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