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產品三眼怪

PM的求職攻略!產品經理工作哪裡找?履歷、面試流程、考古題大公開

產品三眼怪 3PM LAB
2019-07-11

過去一年內,我投遞了超過一百封履歷,面談了三十多間海內外公司,主要為台灣、新加坡的產品團隊,以及不知道為何輾轉面試到的曼谷、東京、杜拜團隊。

以前聽到在美國唸書的朋友畢業前投上三、四百封履歷感到不可思議(畢竟台灣也沒那麼多公司可以投嘛),直到自己開始嘗試投海外工作時才發現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海外求職轉換率不高且困難重重,除了語言差異外還有文化差異需要克服,在此分享這一年內的求職內容與心得,給有興趣往海外軟體業發展的朋友們!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 已有產品經驗想要往海外發展的 PM 求職者
- 想要優化自身 PM 招募流程的團隊

為什麼選擇新加坡?

這篇會以新加坡的 PM 求職經歷為主,是我第一次嘗試海外求職。當時選擇新加坡的主要原因為許多台灣朋友在當地工作,在跟朋友聊天與進行簡單的市場研究後,我的想法是:

(1)新加坡對於外籍人士的工作簽證與法規相對友善且完整,許多公司對於 relocate 的流程也已經很有經驗;

(2)軟體業、金融業在東南亞蓬勃發展,該地區有各種待解的困難問題,而新加坡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與人才匯集地,好像很好玩,職缺也多;

(3)中文、英文都通,華人也多,自認為比較不會被當成外來人(畢竟是第一次海外求職會怕嘛!)

走了一遭發現因為(1)(2)的緣故,亞洲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對於加入新加坡的團隊很有興趣,雖然公司與職缺很多,但是求職市場相對的也非常競爭呢!尤其是 PM 的職缺與工程師職缺比起來相對少,能夠拿到 offer 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

產品經理的求職旅程

PM 海外求職旅程
從投遞履歷到拿到 offer 之間有層層關卡,拆解流程並優化每一個階段的轉換率來提升自己拿到海外 offer 的機會!
產品三眼怪3PM LAB

求職管道

我在新加坡求職時最常用 Indeed、LinkedIn 來搜尋職缺。Indeed 是一個職缺的搜尋引擎,可以切換至不同國家與地區查看;LinkedIn 中則可以將自己的 location 改為想要求職的目的地(例如:新加坡),不但可以看到當地的職缺,也能吸引當地獵人頭、招募人員的聯繫。

若已有明確的公司、團隊想要加入,則建議用內推的方式來提高成功機會:

1. 履歷審查

在投遞履歷前後,建議事先了解團隊、產品、產業的狀態,依照「公司特性」來修改履歷與面試強調的重點。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拆解職缺的 Job Description 找出自己相對應的優勢,也可以上 Glassdoor、Indeed、公司的 Career Page & Blog、媒體報導來蒐集資訊,或是看看該公司其他招募中的職缺與其工作內容為何來拼湊團隊樣貌。

另一個準備履歷的方式是,上網找出已經在該公司該職位上的 PM、或同產業類似產品的 PM,看看他們的 LinkedIn Profile 是如何寫的,不但可以更加了解這個職位的潛在工作內容,也能作為修改履歷重點的靈感來源。

若有認識公司內部或是相關產業的朋友更好,多多跟已經在該公司或產業內工作的人請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2. HR 面試

時間:15~30 分鐘

若順利通過履歷審查,下個關卡通常是 HR 線上電話/視訊面試,重點著重在過去經驗、人格特質、英文程度,以及基本資料如預期薪資與待遇、最快可上工日期。別以為 HR 只會問過去經驗而已,專門招募產品人才的 HR 也是會問上專業題目的!

這個關卡的目的,除了初步確認面試者的溝通能力(英文、邏輯)、經驗與專業能力外,在較大的公司中可能會面臨到不同產品團隊同時在找人的狀況,因此此時也是 HR 蒐集資訊來挑選合適的團隊進行下一輪面試的重要關卡。

我遇過不只一次最後被安排面試的產品團隊並非我一開始投遞的職缺,甚至被轉去面試不同國家地區的產品團隊,或是同時面試同公司中兩個不同產品團隊的經驗。

有些公司特別在意 「文化契合度」 ,這部分可以上公司網站的 Career Page 看看公司在乎的團隊成員特質。

Career and Jobs at Carousell

3. PM 面試

時間:45~90 分鐘

承上,如果確定有進到 PM 面試的關卡,可事先詢問 HR 這次面試的面試官姓名、職位、所屬團隊,然後自己再上 Google、LinkedIn 搜尋一下他的背景、待過的公司、在這間公司待了多久、目前主要的工作內容、有沒有發表過什麼文章等等,瞭解對話的對象,以及準備面試結束後可以詢問的問題。

我在面試 Carousell 之前找到這支影片,當年面試我的 PM 就是 Andrius 哥呀~

PM 面試關卡除了聊聊過去經驗外,最重要的是瞭解面試者身為 PM 的專業能力、核心工作方法,與實際情境的演練。

(以下問題在 HR 關卡也有可能被問到,統一整理在此~)

產品經理面試的問題集

過去經驗&個人特質

  • 最值得分享/印象深刻/成功/失敗的經驗
  • 在 XXX 團隊中遇過最大的挑戰
  • 與團隊(工程師/設計師)、主管、其他團隊意見不合的經驗
  • 最喜歡/最討厭的工作內容
  • 你的主管/團隊成員會如何形容你

建議先簡單介紹自己負責產品的內容、使用者與商業模式,以及團隊工作方式,幫助對方進入狀況。 你不主動說,對方也還是會問,畢竟若過去負責的產品並不是國際化、有知名度的產品,對方通常不會知道;若是產品的商業模式、使用者很特別,就更需要多花點時間解釋一番。

回答問題時也可以多多善用 「STAR 法則」
- 情境(Situation)
- 任務(Task)
- 行動(Action)
- 結果(Result)

來清楚的架構想要傳達的內容。

對方可能會問到非常細節的內容,也會問你當時為何這麼做,所以面試前記得仔細回想(寫下來更好)並準備多個案例來作為分享內容。最常被追問的問題是:「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你覺得哪邊可以做得更好?」 因此除了清楚傳達當時的做法外,也可以想想重來一次如何改進。

專業能力&工作方法

  • 定義問題、分析需求、設計產品、優先級排序、上線策略、驗證指標
  • 團隊合作、工作流程

這不是情境題,因此以過去的經驗佐證才有說服力,面試官也才能從中瞭解你的決策脈絡。再次發現常被追問的問題:「你覺得這個方法好嗎?如果重來一次你會嘗試其他做法嗎?」

若被問到過去 「沒有相關經驗」 的題目,我的做法是:
1. 先硬回答「若遇到這樣的狀況我會如何處理」,或是我對問題的理解為何
2. 然後誠實告知「其實這方面我不熟悉,剛剛只是就我目前的理解先回答」
3. 順便問問對方「這個能力是否為這個職位的必備能力?」「如果是的話未來願意主動學習」

我遇到面試官給予的回饋是:「只是想知道你對這方面的瞭解程度與能力為何,本來就不強求所有 PM 都十項全能。問清楚才能將你放到適合的位置,若有幸錄取後也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團隊或主管多幫點忙。」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面試場合的客套話啦~

實地演練情境題

這部分也是為圍繞在上一題的工作流程、問題分析、功能發想、排序、上線策略與驗證指標等 PM 核心能力,只是會用假設的情境題來看看面試者如何從頭思考與發想,並以一連串的追問與互動來深入問題核心。

  • 請設計 XX 產品(給特定使用者)
  • 很多使用者提出 XX 問題,你接下來會如何處理?
  • 團隊目標是提升 XX 指標數據,你接下來會如何進行?
  • XXX 數據下降,你如何找出問題來源?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請分享一個喜歡/不喜歡的產品,它有哪些問題,你如何改善?

整個流程會是一連串的追問與互動,以「請分享一個喜歡的產品」為例

  • 請分享一個你最近喜歡的產品,為什麼?
  • 從使用者的角度,舉出三個你覺得它們做得不好的地方
  • 假設你是產品 PM,使用者們提出上述的三個問題,你如何排序這些問題處理的優先級?
  • 你剛才說你需要 XXX 數據才能幫助你排序,那現在請你假設、評估這些數據為何(或是給你 5 分鐘現場上網查)
  • 好~不然你就先就你的假設跟我分享你的作法,包含你是依據哪些條件、數據來做決策
  • 那我們現在就先來討論你定義為最高優先級的問題,請發想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法
  • 這些解法可能造成的風險為何?
  • 這些解法推出後,你如何評估成功或失敗?
  • 請擬定你的上線策略(給哪些使用者、在哪個市場、如何分階段釋出)

常常被追問一串「還有嗎?然後呢?你還有其他想法嗎?」問到腦汁被榨乾。我自己滿害怕尷尬的空白,因此想不到解法或不知道怎麼回答的時後,就會反問對方問題來蒐集資訊跟填補空白,讓對話持續進行?

總而言之,良好的互動與溝通也是面試的一部分,隨時詢問面試官問題與回饋,他也會不吝嗇的進行討論、給些建議或瘋狂追問問題,或在覺得不合理時直接提出疑問,這種類型的面試中會學到非常多東西!

重點不只是發想的答案本身,更是做事情的流程、邏輯、脈絡,每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可以在回答的一開始先說明自己預計進行的工作方法與階段,再分步驟說明做法以及內容為何。

4. 作業關卡(Product Challenge)

時間:3~7 天

在我面試的新加坡團隊中,超過一半的團隊在面試完後有 Product Challenge 的回家作業關卡,通常會提供 3~7 天的準備時間,且要產出文件或簡報。

雖然對方會說 3~6 小時內可以完成,但實際上都會做超久(將近 10 小時)(也可能是我太沒效率),對於一邊工作一邊找工作、或是同時投很多公司的求職者來說負擔很大,很痛苦!且有些問題我認為在面試關卡明明也能夠測試出來啊!

但從公司角度,也許就是希望看見求職者實際工作的內容與成果;同時,求職者也可以瞭解這個團隊的做事風格,以及未來可能會負責的專案樣貌。所以如果寫一寫發現真的對這個產品題目沒有感覺,也許可以再多想兩分鐘。

作業關卡

通常題目與上述面試情境題大同小異,最大的差異為通常會以該團隊正在進行的產品為基礎來出題目。 好的題目除了提供基本資訊以外,也會告訴你這份文件、簡報的用途為何 ── 報告給 PM 主管以尋求資源,還是跟設計師工程師溝通的詳細文件,因此選擇對的溝通載具也很重要。

文件/簡報內容通常包含:

  • 工作流程
  • 產業研究、市場研究、使用者研究
  • 目標問題與需求分析
  • 解法(優先排序、時程、指標)
  • 其他想法,例如:若多了 XX 資訊會對決策或設計更有幫助、想問的問題、對產業或產品前景的想法

有些團隊會在寄出作業題目後開啟一個 Slack Channel 來讓面試者互動或問問題,若你想要先繳交一份 beta 版本請對方看過給回饋再繼續進行也是可以的;若沒有的話,遇到問題也可以寄信詢問團隊,畢竟好的溝通也是這個流程的一部分。(良好的溝通就是 PM 工作的一部分嘛~)

若作業繳交後有幸通過關卡,通常團隊會邀請你跟他們進行簡報,參與者除了 PM 外也可能會有設計師、工程師、資料團隊、營運團隊等等。

在跟團隊進行簡報時要說明脈絡,而非只是分享解法 ── 我曾經被提醒說我現場分享的內容在簡報裡都有,希望可以聽到更多我架構這個解法的過程。此外,事先也要預想 Q&A 會被問到的問題,或是想想自己可以針對這個題目多問團隊些什麼。

我通常會使用線上編輯工具 Google Document、Presentation 來製作我的文件或簡報,其中一個好處就是交作業後可以請對方先留 comment 在上面,另一方面繳交後如果有新的想法還可以偷改(好孩子不要學),口頭進行簡報時也可以確保所有人聚焦在同一份最新版本的文件上。

題目分享

正式題目都很長,在此節錄一部分重點翻譯成中文給各位參考。

【題型一】功能或主題導向
1.請畫出目前產品使用者 Onboarding User Journey Map
2.請重新設計產品的 Onboarding 流程,包含問題分析、假設、建議解法(影響範圍、開發優先級),以及上線後會如何追蹤這個解法是否成功

【題型二】使用者導向
題目包含 User Persona 以及使用者訪談整理出的一些問題。請回答下列問題:

1.請畫出這個使用者的 User Journey
2.他們目前的痛點為何?我們的機會點為何?
3.為了提供使用者最棒最成功的使用流程,你認為改善哪一個部分最重要?

【題型三】優先級的處理
假設你是本團隊的 PM,要在本季結束之前解決下列三個問題的其中一個(下面詳細地寫了三個問題內容為何,可能是從使用者來、從業務團隊來、從數據來的),請問:

1.你會優先選擇哪個問題來處理?為什麼?
2.請根據你選擇的問題,將其拆解為可行動的步驟,包含定義問題與假設、產品路線圖、資源分配與時程、建議的解法、成功指標
3.請針對上述其中一個解法寫出較詳細的計畫,並產出一份可以與設計師、工程師溝通的文件與 wireframe

【題型四】產品策略
題目包含產品介紹、最大宗的幾種使用者類型、產品目標(提升 XX 指標),請根據這些資訊提出可以跟產品主管與 stakeholders 討論的產品策略,包含:

1.產品研究(市場、使用者)
2.產品願景與策略
3.假設、問題、可能的解法、執行的優先級

【題型五】開拓市場
題目包含產品基本資料、所在市場、使用者面臨的問題與現有解法,請問:

1.XX 國家是我們目前重點發展的市場,你會如何從金物流角度切入來提供使用者更好的網路購物體驗?
2.請提出問題分析、研究、產品策略,以及列出一些可行的解法
3.你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會需要尋求哪些部門的資源協助?你如何與這些部門溝通以確保產品開發與上線流程沒有問題?對其他部門或產品的其他部分的影響為何?

【題型六】針對自身產品開放式的題目
1.綜觀我們目前的產品,提出三個你認為最需要被改進的部分,為什麼?
2.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畫出目前的使用流程以及你建議的流程

【題型七】宏觀的題目
1.你認為我們的產品可以如何融入遊戲化設計的概念?
2.你認為我們的產品現有的商業模式、核心架構有機會如何延伸出其他的商業模式?

【題型八】技術的題目
Excel, SQL 等數據整理與分析相關題目。

5. 最終關卡

時間:45~60 分鐘

最終關卡每個公司狀況都差非常多,可能是跟團隊(包含工程師、設計師)聊聊天,或是與經理人、創辦人、執行長談談公司文化與瞭解公司策略與方展方向,通常這個關卡比較像是互相觀察和交流,最重要的不是被問問題,而是「問對方問題」 來更了解這是不是個你未來真的有興趣加入的產品團隊。

雖然是海外求職,但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會有 Onsite Interview 的安排,有可能線上搞定一切就送 offer 直接叫你過去。但畢竟是移居海外,若有機會先到當地看看當然是更好,我在投遞新加坡工作的過程中剛就去了一趟新加坡參加 Mind The Product Conference 順便體驗一周的新加坡在地生活。

另一種極端的最終關卡是進行為期一到兩周的 Onsite Project 來全方位互相觀察專業能力與團隊文化契合度,通常為人數本身較精簡、招募較謹慎的團隊才會這樣進行,海外招募/求職的成本對雙方來說都不低,但要雙方都有意願一起工作一小段時間也是不容易!

英文不好,如何在海外找工作?

嗯…如果英文不好,那可能就不太適合在海外工作 。

身為產品經理,一定會跟其他團隊成員有大量的溝通,不只是工程師、設計師,更需要跟其他 PM 以及商業團隊互動,包含解釋脈絡、爭取資源、討論產品細節,英文不好的 PM 肯定是無法在非華語地區生存的。(通常 HR 關卡就會驗證英文能力是不是有通過對方標準啦~)

我自己的狀況是原先讀寫還行(公司文件多為英文)、但不太有機會聽說,初期目標就是在面試時有自信的將基本盤傳達清楚,以下是我加強的方法:

【說】 自我介紹、常見的面試題目,都事先打上英文逐字稿。因為前幾關通常都是線上面試,所以看稿念也是沒有問題的,念久了就背起來了。

【聽】 YouTube 上聽聽產品、科技相關的影片與訪談,讓常用單字深入腦海。請不要排斥印度人拍的影片,面試新加坡公司有很大機率會遇到印度人,練習聽懂印度腔、馬來腔、新加坡腔的英文也很重要!(甚至我覺得各種腔調的聽力是我面試以來最困難的部分。)

【聽/說】 找朋友練習最直接,但我自己滿害羞的,所以最後是選擇花錢找線上一對一英文老師來練習,開宗明義跟老師說我是要練習英文面試,並將一些常見面試題目列給老師(通常不是專業題目,而是基本的自我介紹、人格特質、過去經驗等等),讓自己之後在正式面試中回答基本題型時能不慌不忙游刃有餘,並同時請老師幫忙修正口說的用詞或文法。

我也會錄下練習當下的回答內容,來檢討有沒有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像是我就發現自己很愛用「Basically」、「Like」這兩個填補詞(filler),有時候會在同一段話中出現好幾次,聽起來很不專業。雖然改善起來也挺困難的,像是中文口頭報告的「那」、「然後」也是常見的冗言贅字,需要時間的淬煉,還是要多練習才能自我修正囉!

● 延伸閱讀:
分享一些之前查到的資源(但我沒用過),產品經理模擬面試網站如 interviews.tech, Product Monk;如果你是工程師的話,可以試試在 codementor, Interviewing.io, LeetCode Mock Interview, Interview Buddy 上面找外國工程師來進行模擬面試。

結語

海外求職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人生中一個巨大的專案,訂定好目標、專案時程,透過每次面試蒐集一些回饋並逐漸改善,不但讓我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同時也對於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能力有更多認識!

茫茫大海如何找起

我剛開始對於要投哪些公司猶豫不決,或是會將希望押在一兩家公司上面,但事實是,海外求職變數真的非常多,Official Offer 到手之前什麼都不算數,因此如果此時非常確定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就是要到海外工作,我的建議是就分階段的瘋狂海投下去吧!

履歷的部分可以先準備三份亮點不同的版本,Indeed、LinkedIn 每周會推播新的職缺,有興趣的都存起來、投起來。針對非常非常想去的團隊可以留到後面一點等面試口條順了再投,但事實是你根本不知道他會不會回覆你、以及多久以後回覆你。我就遇過投遞的三個月後才收到面試通知的狀況(這位 HR 姊姊我當時都已經找到新工作在認真上班了呢)因此如果重來一次我可能不會如此小心翼翼與猶豫不決,導致求職時間拖非常長。

而「分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海投的狀況下同時面試太多公司而準備不及,畢竟面試前的資料蒐集與準備需要時間、面試當下非常耗腦、過程中可能又有作業要寫,如果因為全部安排在同一周而表現不好就糟了!

因此可以在 kickoff 求職專案的頭兩周先「概算自己海外投履歷>面試機會的轉換率」、「瞭解自己每天/周可以負擔的面試量」來調整每周新投放的履歷數量與時程安排,並盡量在每一階段選擇同產業或產品階段/狀態較相似的團隊,確保自己能夠用最高效率的方式同時準備不同場面試。

準備好進行視訊面試

此外,每次面試時,請事先確認遠端面試設備狀態良好,Google Hangout、Zoom、Skype、BlueJeans、WhatsApp 都是常用的遠端面試媒介,面試前一定要先自行測試聲音畫面沒有問題,面試開始時才能游刃有餘的表現。(我最慘也只是視訊面試的時候剛好遇到台灣大地震,嚇不倒我!)

至於單一職缺的招募流程,從投遞履歷、面試到拿到 offer 的過程,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都是很正常的。無論是在職找工作、或是先辭職後才專心求職,都請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與空間囉。

(本文出自 Anne Hsiao 產品三眼怪 3PM LAB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