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pexels

你是公司的「小螺絲」還是「頂梁柱」?一個思維差異,決定你的價值

一般正常經營的企業裡,基本上都會有例行性的作業程序,進而歸納成各項交易循環,如生產、銷售及收款、採購及付款、薪工(如聘雇、出缺勤、計薪、考核)等等。

這些循環必定涉及企業的各個部門,如製造、業務、倉儲、採購、人資、法務、財會等等,各個部門可以「自掃門前雪」,只做自己部門的事嗎?以銷售及收款循環為例,我勾勒出其中幾個關鍵作業及其涉及的部門,如:

  1. 銷售合約(或訂單)的簽署,至少涉及到業務部、法務部;
  2. 存貨備貨,至少牽涉採購部、倉儲部;
  3. 開立發票、立帳、收款,至少與業務部、財會部相關。

如果業務部只管取得訂單,財會部只會開立發票,倉儲部只顧產品出貨,那麼,假如公司的應收帳款對不上客戶的應付帳款,產生莫名的折讓(銷售出去的貨品因故客戶不滿意,而退還給客戶的金額),要是雙方不認帳,該算在誰的頭上?

只想顧好自己的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換句話說,各個循環若不能環環相扣,只怕工作的正確性都堪憂,更遑論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以製造業為例,貨物的生產必須連上生產循環,製造貨物的料件必須連上採購及付款循環,銷售人員的業績獎金必須連上薪工循環。試問:如果一個銷售人員自設框架,只顧拿回銷售合約,認為確認合約內容是法務的責任,客戶是否收到貨是倉儲的責任,公司是否開立發票收款是財會的責任,最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相信,尊榮的客戶肯定會氣壞,因為對方期待的是單一窗口服務到底,而非進到衙門裡,對應一個接著一個不同部門的人, 這種時常被客戶抱怨的銷售人員,企業絕對不能讓他一路晉升

如果老闆有眼無珠重用這樣的人,只怕企業早晚衰敗。

延伸閱讀:這種員工,最值得老闆花力氣留才!

有當責的決心,破除部門間的藩籬

相對地,如果一個銷售人員,除了拿回銷售合約外,還能充分理解法務修改合約條文的背後考量因素,走進生產現場了解貨物的品質控管程序、清楚運送貨物的時程安排、熟悉發票開立所遵循的法令、主動關心收款進度、研究業績獎金制度對於激勵及全公司損益的最適化等等,做個確保每個循環完美呈現的當責者,在競爭的職場中,必定勝出。

我最常聽到同仁說:「我之所以沒法子當責,都是因為別人的問題,機密的生產流程在製造部、機密的客戶資料在業務部、機密的業務合約在法務部、機密的獎金制度在人資部、機密的收款進度在財會部等等,我通通不清楚。」

或是「我就是因為位階不高,所以,沒法子向其他部門索取資料」,我內心直覺反應:

「其他部門真的不給你(妳)資料嗎?還是因為你(妳)沒有當責的決心,所以只能做到這個份上,想要升遷也難。」

財會出身的我曾任職出版業,多年前被指派負責全集團上億元的紙張採購。因為量大,總有多家供應商前來議比價,其實我只要會看數字,比大小,向最低價者採購,應該算是完工了事。但我用做學問的態度工作,學習蔡倫造紙的精神,記住不同紙張的物性及規格,理解環境乾燥或潮濕對紙張的影響、也追蹤國際紙漿價格趨勢,研究不同品牌紙張的優缺點。

鑽研、理解各單位學問,才能更上一層樓

當出版品質出現問題時,我會走進印刷廠聆聽專家判斷到底是紙張、印刷機、油墨,還是製版的問題?工作做久了,學問自然累積愈來愈扎實,同時也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與紙商或印刷廠交易過程的爭議,通常我都能判斷出誰是誰非,是誰占了誰的便宜。因為我親身學習,記憶深刻,原本艱澀的學問,反倒成了我的普通常識(common sense),不熟悉我背景的人,還以為我在這行打滾了大半輩子。

當責不難,但要有做學問的決心,如果平日上班已經累得跟狗一樣,那麼,你(妳)勢必要有犧牲休閒時間的決心,耐心及用心理解各部門內的學問及運作,而做學問是永續累積的,日復一日堆疊起來,就成了自身的實力。

試想:當你(妳)理解各部門的運作,就有當責的能力讓企業的每筆交易或每個循環做到最佳狀態,那麼,最需要綜觀全局的執行長、營運長等決策者的位置,肯定有你(妳)的一席之地。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