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跟一個創辦人老朋友有約,就這麼碰巧,他當天剛好有個面試,隨口跟我一提:「我今天面試了一個人選還不錯,他之前的工作跟你有重疊了三年半耶,經歷也很豐富,做了好多任務......。」
然後我聽完這個故事,包含這位人選,回想了很久都沒有印象,後來打聽下才發現,原來他只做了半年而不是三年半,因為時間太短、也沒有跟我直接合作,所以當然毫無印象,當場這個老朋友傻眼,那他聽了那三年半的故事......是半年中做的豐功偉業嗎?還是「膨風」的故事呢?這當然不可考啦,相當然這個人選就沒有被錄取了。我說:這倒不只是因為不誠實的品格問題受到質疑,而是太笨啦!
面對好的工作機會,競爭角逐往往很激烈,求職者都會想一舉拿下,但在面試時吹牛真的是不智之舉,尤其是以下 4 個地雷,切忌不能踩,否則即便再優秀,都會被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哦。
- 宣稱年資、經歷
- 把團隊成果都歸功於自己
- 無意間洩漏公司機密(ex.營收數字、組織人力)
- 離職原因規避真實狀況、短年資不敢寫
讓我們逐一來說明最常見的狀況:
地雷 1:宣稱年資、經歷
年資和經歷都是很容易可以打聽或做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的,或許你認為不一定那麼巧,也的確很多公司的人事或用人主管不會那麼費心去打聽,但像文章開頭那個例子就很典型,我甚至記住了那個人的名字,未來只要有相關的 Reference Check 都會想起來這段往事,那就是很不好的狀況。
誠實的提供年資與經歷絕對才是王道,為了虛報年資還杜撰相應的經歷故事,那就扯太大了,也不是讓面試官了解自己能力的方法,即便找到工作,也會和自己的能力有落差。
地雷 2:把團隊成果都歸功於自己
每個大型的合作案,一定都有一整個團隊在努力,絕不是一個人能做出來的,在描述這些經歷與團隊成果時,務必要把自己負責的部份說明清楚,切勿把所有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舉例來說:我們有些國際型的大合作案,即便在採訪時,我同事都會主動說明:「我只是寫開發信的那位」或是「我負責開會時翻譯與整理對接IT雙方的需求等等」這就是比較誠實以告的人,也會給人更值得信任的印象。
我自己面試時也特別在意這一點,有太多為了拿到工作機會,而獨攬功勞的求職者,說得頭頭是道,但仔細一問細節,都不是太內行,這樣也很容易被發現,可能不是完全的執行者。
地雷 3:無意間洩漏公司機密(營收數字、組織人力)
這個問題其實就很嚴重了。
求職者為了呈現自己以往的工作做得有多成功,往往會量化說明自己的貢獻,我常常看到求職者直接在履歷上寫他的業績數字是多少金額、占全公司的幾成,成長多少後,最後他離開公司時是多少金額、占全公司的幾成。推算一下,完全透露這家公司的營業額、成長率、該部門的營收占比,甚至還會連毛利占幾成,員工人數、組織架構都全盤托出。
這真的不是一個好方法,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產業裡,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要有判斷的能力。這種為了得到工作機會,知無不言的求職者,大家都想找去聊天,儘管很容易得到面試機會,但往往拿不到工作機會,因為誰敢聘用呢?
地雷 4:離職原因規避真實狀況、短年資不敢寫
大家通常對於難以啟齒的離職原因,或工作時間太短的資歷都不太敢誠實寫,深怕會讓面試官有不好的印象,但我建議的方式反而是 「誠實以告,不避重就輕」,因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瞞得住,打聽都可以打聽到,但在說明自己被資遣或難以啟齒的離職原因時,要特別強調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從挫敗中獲取的經驗。
我有幾個印象很深刻的面試,都是因為求職者的真誠以告,甚至自我剖析。「再來一次,我應該會好好溝通,不會輕易離開。」曾經有位求職者這麼對我說,說他拍前任老闆桌子後決定不幹了的故事,我很佩服他誠實以告那段和主管起衝突後,事後自己後悔的心路歷程。
認錯有時並不難,每個人都有失敗的經驗,不必把自己包裝成完美的形象,但一經打聽又破綻百出,像這位求職者,坦然面對自己曾經過於衝動的性格、以不太妥當的方式來溝通,對我來說,都是誠實以告、不避重就輕的態度,而他也從中反省與學習,這就是好的人生經驗。
以上就是幾個誤區與建議,請求職者務必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