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 @Nur Taufik Zamari

員工不該淪為企業獲利的工具!頂尖的 HR,都該懂「人才成功」思維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相較於過去的「人事」,這十幾年來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早已成為涉及員工相關事務部門的主流稱呼。語彙的轉變,也反應出不同時代的思維。

人事管理(Personnel)自 1920 年代成為明確定義的領域跟部門劃分,當時的人事部門更多關注行政事項、流程及檔案保存。1935 年代《瓦格納法案》通過促成不少工會的成立,1940 年代與戰後 1950 年間,人事單位的職能則聚焦在勞資談判及薪酬福利。

一直到 1970 年代後期全球化開展,大型企業經歷了高強度競爭後,更注重各部門的協調與戰略規劃,人力也從過去工業思維下的成本與生產要素轉變成資源。「人力資源」的用語也躍上檯面,發展出關注事與流程的人力資源管理(HRM)及關注員工發展的人力資源發展(HRD)。

傳統的 HR 思維過時了!新時代人才,更需要的是「聯盟關係」

時代演變,人力資源的概念提出也超過 50 年的光景,也贏來更多的變革。2014 年管理學大師瑞姆・夏藍(Ram Charan)甚至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直言人力資源部效能不彰,無法跟上時代趨勢,應該重整分拆。

延伸閱讀:還用 20 年前的方式徵人?PEER 法則:4 步打造雇主品牌,好人才就會自己來

不少人也討論到,事務性的人力資源管理面對 AI 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有被淘汰的趨勢。許多企業也紛紛將人力資源改稱為其它用語,以體現管理精神與對人資部門的期待。Google、Uber 便稱為人力運營部(People Operations),Airbnb 為員工體驗部(Employee Experience),星巴克則是夥伴資源部(Partner Resources)。

但根本上,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本質與內涵幾乎與過去雷同。不過我們仍能看見,未來的趨勢是以人才本身為主體,從「被動服務」轉化為「主動協助」。

我認為,新時代人才更多的是與企業的「聯盟關係」。在個體崛起的時代,頂尖人才在自身領域勢必有很好的「個人品牌」,相較於對公司的認同與效忠,他們更關注自身職涯進程,與能在公司獲得什麼。此時該有的思維,應該像《聯盟世代》所論述的:

雇主應該讓員工知道,當你幫公司創造價值時,公司也能使你更有價值;員工也要抱持著,只要公司能讓自身成長,自己也要盡力幫助公司壯大。

換上「人才成功」思維:幫助部屬成功,就是在幫助企業自己

我們該裝備的新思維是人才成功(Talent Success)。這是我從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的思維延伸而來。客戶成功這個領域的任務,主要是維繫客戶與公司的長期互動,深度交流、了解新客戶的需求,建立共贏模式,也就是:幫助客戶成功,進而創造自身的成功。

人才成功也是類似的脈絡,透過建立與人才維繫「長期關係」的管道,深入了解員工需求,提供好的資源賦能,使雙方的合作生命周期最大化,達到組織與人才共贏的局面。不僅經營在職夥伴,更要觸及離職同仁,甚至尚未入職的潛在員工。

模式 人才成功 人力資源
服務對象 市場上所有人才、員工與離職員工 潛在員工與員工
追求目標 注重全流程體驗優化 注重員工績效表現
彼此關係 對等聯盟關係 上下從屬關係
價值模式 賦能員工達到成功,創造雙方效益 培訓員工擁有良好表現,以公司利益為主
細部展開 人才開發、人才賦能、體驗優化、服務設計、人才關係管理 招募甄選、訓練發展、員工關係、薪酬福利

人資也要懂「行銷漏斗」:人才就像客戶,要建名單、長期維護關係

簡單來說,人才成功部門必須要有「行銷漏斗」的概念。過往的招募流程中,對於未錄取或通知面試未到者,都沒特殊的關係管理流程,但他們其實都是組織擴展中能運用的資源。如能建立人才名單,定期維護並投放相關資訊,讓他了解公司狀況,長期維護關係,即便沒被錄取的人,也有機會成為雇主品牌大使,甚至為企業轉介人才,形成綿密的人脈網絡

延伸閱讀:數位行銷不能依循傳統的SOP!這個「行銷漏斗」是你的最佳解

另外,因為這些人當初也投過履歷,甚至做過面試,這代表他們對組織也有一定認同,如能定期舉辦各類線下線上的開放日(Open Day),用經營客戶、社群的思維來經營這些人才社群,便能有效地擴張組織的人才庫。對於離職同仁,也能定期分享公司近況、開設校友會,或在周年慶與重大活動時邀請他們參與

針對在職員工,也要輔導其走向自身的成功。其中一大關鍵,就是要認同他們「個人品牌」的建立。過去國內許多企業,是不鼓勵員工下班後經營個人品牌的,像是不支持員工對外演講或舉辦課程。

微星科技的實例:鼓勵員工發展個人品牌,就是在經營雇主品牌

傳統企業中,最為開明的就是微星科技(MSI)。雖是近 40 年歷史的老牌大廠,但對員工個人品牌的經營抱持著開放且鼓勵的態度。

在微星任職 10 餘年的工業設計師 Bi Lee,不只擔任學校的講師授課,還考取街頭藝人執照,開設個人 Podcast 節目分享工作與生活心得。微星不只知情,更將他做為微星的代表講師,與臺灣青年職涯協會合作開設面向大學生的個人品牌課。明星員工的個人品牌,反而為企業本身的雇主品牌加值。

新時代的人力資源要走向「人才成功」的新格局,把過去「讓員工成為讓企業獲利的高績效人才」轉為「企業要協助人才達到自身的成功,以對等聯盟的方式,達到彼此雙贏的境界」不只在乎員工在公司內的績效表現,更要在乎他的全人發展,輔助他能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從 1920 年代的人事管理演變至今,人力資源領域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 2020 年代,我們需要新時代的「人才成功」思維,走向下一個企業永續發展的新里程。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