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2022)年與消費服務業相關的兩個新聞都很熱門,一是基本時薪將從 168 元提高到 176 元,另一個是臺南阿堂鹹粥售價從 200 元調整到 260 元。兩則新聞看似無關,但從整體餐飲產業的特性來看,基本工資跟餐飲業是有著不可分離的關聯性的。
過去 8 年,基本工資一共調漲了 43 元,2022 年與 2023 年比則多了 8 元;今(2024)年稍早,勞動部也定案 2024 基本薪資將再次調漲,如果未來每年都調 8 元,再 3 年就能到達 200 元大關。
去年我曾請讀者設想一個狀況:如果時薪變成 200 元,你覺得鹹粥老闆會怎麼做?挑戰售價 300 元?沒想到,調漲成 300 元一事近期還真的成真了。不過如今,售價應該不會再成為老闆的煩惱,因為可能有其它讓他更頭痛的事!
臺南阿堂鹹粥事件,大部分的焦點都落在虱目魚的原物料價格,但餐飲產業結構上「脆弱的損益表」應該才是一切的根基。特別中小型餐飲業對費用更是敏感。為什麼?讓我們配合日本的統計資料,從餐飲業的 3 個基本結構與特性說起:
餐飲產業的「財務結構」有何特別?從日本數據看 3 大特性
1. 人事費用占比高,遠超製造業、零售業
以勞動密集度高與低的產業做對照,不同產業在人事費用占比的差距,最大能來到 24%。日本製造業的人事費用只占營業額的 8%、零售業占 12%,而住宿及餐飲服務產業則占到 32%。足見人事費用大大影響了住宿及餐飲服務產業的費用結構。
2. 同產業不同規模差距大,足以讓獲利變虧損
用 50 位員工數做分水嶺,50 人以上大規模的住宿及餐飲服務事業體的人事費用占比約 29%,50 人以下則可占到 35%。也就是說,相同產業、不同規模的人事費用差距約 6%,而日本住宿及餐飲服務產業的整體營業利益僅 2%。人事費用的差距(6%),足以讓有獲利的公司變成虧損。
3. 十年收掉近 6 萬間,有利可圖空間縮小
在少子化、高齡化及人事費用不斷攀升下,日本餐飲業的店鋪數一直在下滑。從 2011 年的 150 萬家,一直到 2021 年剩下 144 萬家,十年內就少了快 6 萬間。這個持續地負成長,能解讀成日本餐飲產業有利可圖的空間應該不大,要不然店鋪數不會愈來愈少。
綜合上面 3 個特性,回頭思考,要是時薪變成 200 元,鹹粥老闆可能會有什麼新煩惱?
如果基本時薪提高至 200 元,餐飲業老闆會變怎樣?
1. 開始節流、少請人,搞得自己愈來愈累
套用上述邏輯,原本占比就高的人事費用,會更壓縮到利潤。此時一般就會開始節流,像是人請少一點,但工作不會因為少請人就不見,老闆只好自己撿起來做。所以費用負擔力較不夠的小型餐飲事業體老闆,自身工時會愈來愈長,體力負荷也就愈來愈大。
2. 面臨「無法再漲」的窘境,眼睜睜看著獲利降低
為了不虧損,鹹粥老闆可能會把價格再往天花板上頂。如果人潮沒大幅變少,「漲價生意又沒掉」的狀況被解讀成「有利可圖」後,一定會吸引其它業者進入這個市場,當然新業者應該不會從價格上跟既有店硬拼,但可能會從原料規格、裝潢氣氛等其它元素做出差異化訴求。
要是開始瓜分掉顧客,在資金有限的狀況下,小型事業體是很難用價格之外的武器對抗的,但因為怕顧客流失也不敢漲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獲利變少。(在日本的調查中,高達 42% 業者認為人事成本變高後,是沒什麼方法能有效應變的。)
3. 「不如收掉,當員工好了?」受不了的老闆,也想離職了
如果愈做愈累,價格也無法調整,也不敢或沒經費做設備或裝潢的投資,獲利又逐漸變少,看著每年一直提高的基本工資,如果有天基本工資的吸引力大於「微薄獲利+付出勞力」的話,那老闆有可能會選擇去當個快樂的員工,不用再煩惱 Google 評論、煩惱找不到員工、煩惱原物料漲價。預測十年後,中小餐飲店鋪應該會少非常多。
這些影響收益的因數,原以為會隨著疫情結束而告一段落,然而緊接而來的原物料調價潮、基本工資提升,最後一根稻草「少子化」都還沒上場,鹹粥老闆就有那麼多關要過了。台灣中小餐飲業者要是沒調整自己的形態,最後可能也會走向日本的道路。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