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吳美欣

成本壓力扛不住,路易莎也喊漲!產品價格怎麼漲才不會流失顧客?


你到咖啡店點杯咖啡,是不是發現能找回的錢變少了呢?面對供應鏈混亂、勞動市場緊縮、國際原物料上漲,不少企業已經或準備喊漲。
去年 10 月,王品開餐飲業第一槍,調漲部分餐飲項目,吸引同業跟進;全台最大的連鎖咖啡業者路易莎也表示,「已盡力扛住巨大成本壓力」,直到今年 2 月才宣布漲價。民生消費用品大廠金百利克拉克、聯合利華、寶僑,早在去年就陸續宣布調漲,雖然通路業者在農曆年前按兵不動,不過,過完年後也表示,恐怕很難「凍漲」太久。
許多企業把漲價視為經營手段的最後一環,也就是砍預算、省成本到無法節儉的地步後,才考慮漲價,因為擔心一漲價就會失去消費者。不過,外國學者卻有不同看法,西北大學行銷學教授蒂莫西·卡爾金斯(Timothy Calkins)表示,企業經營者必須更欣然接受通貨膨脹的時代,漲價可能是對品牌「再投資」的好機會。畢竟年復一年思考如何縮減成本,對企業員工與經營者來說,也不是件好事。
但是要如何漲,才不會流失顧客?他提出以下思考:
1.宜早不宜遲
多數企業調整售價時,多半會有延遲效應。當製造商宣布要漲價,零售商可能會多囤幾個月的貨,加上原有庫存,市場真正開始販售漲價後的產品可能比你想像中久,你會更晚得到漲價後的收益,所以不應太晚調整售價。
2.開拓不同的定價策略
當你考慮調整價格時,務必考量漲價所需時間、成本、影響範圍。是漲到足以應付成本,或者趁這個機會訂高價一些,再給予特定購買行為折扣?或趁機替品牌加價時也提出「加值」策略?當你對價格的考量不只停留在「成本」,就有更多定價可能。
企業必須要能夠辨別產品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價格彈性是指產品或服務受到價格影響的程度,說直白點就是消費者對產品的價格敏感度。 經濟學上認為,民生用品即使價格上漲,人們還是需要用到它,因此價格彈性高,反之精品屬於非必需品,因此價格彈性小。但是在實際訂價策略中正好相反,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基本用品,比較難與它牌進行區隔,只要調漲一元、兩元,消費者就很容易轉向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而精品具有保值效果,調漲對消費者的影響就沒那麼大。
價格彈性大、不利於調漲,漲價幅度不宜太大,例如衛生紙、沐浴乳等民生消費品。
《訂價背後的心理學》提到,企業應該設法調整產品的呈現方式,避免顧客直接比較新舊價格,這種手法稱為「賦予購買決定新的框架」(reframing the decision),舉例來說,獨家、限量限時,或者與話題人物、店家聯名,這些產品或服務都會因為無法與原本的產品進行比較,調漲價格比較不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抗拒心理。
3.觀察競爭對手
如果你對於是否漲價感到相當質疑,可以了解你所處行業的領導廠商在做什麼,有時他們並不會公開表示自己要漲價,可透過觀察競爭者如何與投資者、合作夥伴溝通,分析現階段可能的價格策略為何。一旦同業大廠公開宣布調漲價格,這也是在對市場釋放出訊號,暗示你是時候跟進了。反之,如果同業沒有任何動作,你卻單方面漲價,會導致企業處於價格劣勢,讓銷量與市占率下降。
《漲價的技術》也建議,若企業不是市場領導者,而且欲調漲的項目屬於既有產品,沒有進行功能或包裝上的升級,就不宜早於市場領導者漲價,以免流失顧客。
4.忌諱偷偷漲價
企業漲價時不需要大張旗鼓宣傳,但也切勿不動聲色地漲價,刻意隱瞞反而會引起客戶抱怨。
如果調漲的不是新品,而是現有的商品或服務,只需要簡單說明「因應 OOO 原物料上漲,因此調漲 XXX 價格」,目的在於讓消費者知道這個訊息;但若調漲的是新品,就需要用心宣傳,告知客戶「調漲自有道理」,譬如,食材變更高級、品質把關更嚴格,要強調的不是價格調漲,而是提供客戶多少商品價值。
不過,其實也有方法可以「不漲價、但提高獲利」,《漲價的技術》提到,在一個經常降價的產業中,如果減少降價幅度、或者維持原價,其實就能使公司增加毛利。例如有些企業會透過減少折扣幅度,來達成此目的。
此外,由於消費者喜歡自己「做決定」的感受,在定價時,企業也可以善用這個特質,先挑出目標主力銷售項目,並推出另外兩個相似的產品,一個比目標產品低價、一個比目標產品高價,藉此凸顯目標產品是價格可接受、且品質也不錯的選擇,這種做法稱為「三欄式定價」,讓消費者無意間就選擇中間的選項,以心理戰術賣東西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