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影集《台北女子圖鑑》在 Disney+ 播出,前兩集充滿刻板印象、尷尬對白,引發熱議。有觀眾將矛頭指向編劇,但在台劇的產業現況,從監製、導演、到大牌明星都有可能影響劇本走向。 中華編劇學會理事長吳洛纓說,在電視劇「所有的選項(包含定本,校正後改定的本子),都會回到導演、製作人決策,就算編劇不同意,但製作單位或平台要你修改,你就得改,不然連編劇費都拿不到。」
和台灣的產業現況形成對比的美國好萊塢則說:
In TV,writers rule.(電視劇是編劇最大)。
所謂「編劇最大」是什麼意思?如同電影的靈魂人物是導演,美劇在分工上有一個關鍵角色叫總監製(showrunner),在戲劇產製過程負責所有創意、財務和管理的重要決策。
而美劇的總監製幾乎是由編劇統籌(head writer)擔任,就算有少數例外,總監製也一定是懂劇本、當過編劇的人。美國的教課書開宗名義就指出,一部電視劇的總監製一定本身要有寫作和編劇的能力。不只是要會寫,而是要非常會寫。
列舉幾部經典美劇,從《實習醫生》、《絕命毒師》、《權力遊戲》,他們的總監製都是該劇的編劇。為何如此?這其實是電視劇產業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長期演化出來的結果。 所謂編劇、導演和製片的權力分工,本質上是一個創意團隊的組織管理問題。
集數多、時數長,電視劇更仰賴角色互動
要思考這件事,我們可以拿電影和電視劇做對比。電影是大螢幕,每分鐘內容的製作成本高,因此電影往往比電視更為視覺,而統籌影像的導演,自然對於最終作品的呈現,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和電影相比,電視劇的螢幕比較小,內容的呈現往往更仰賴對話與角色之間的關係互動,劇本的相對重要性就大幅提升。
此外,電視劇集數多,總時數長,多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劇情線,不同的故事線並進,彼此又相關聯,在背後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讓戲劇可以一季又一季的做下去。在此情況下,一個嚴謹的背景和人物設定,以及劇情轉折的「邏輯」,就變得非常重要。
誰最了解這個故事呢?誰最能掌握一部影集當中大大小小的邏輯呢?往往就是把影集劇本創作出來的人,是編劇。而創造出這個世界觀的編劇,往往是最了解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人物。
只是改掉一個角色的對白,卻可能牽動一整個影集的劇情發展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討論劇本的會議,當時製作公司的老闆為了要安排置入,想改一場戲。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的是,更動了一場戲,就改掉了一個角色對白和面臨問題時的反應,改掉了角色的個性。不同個性的人,遇到同樣的狀況,可能會採取不同反應。
在你改掉一場戲的同時,主角的人設變了,那麼這個角色在後續故事裡遇到不同情境時的反應可能也會跟著改變,劇情的發展因此很可能就不同了。
當然,很多製片可能沒管這麼多,那我們就會看到劇情裡面的人物個性常常崩壞、前後不一致。那麼這個故事對觀眾就沒有說服力,也就不再吸引人。當然,很多觀眾不會注意到這麼多,只是在看戲的時候覺得角色很笨,然後就不想看了。
在美劇所謂「編劇最大」的制度背後,隱含了一個概念叫做 「故事權」。故事是一部電視影集的核心,而一部作品的故事該長什麼樣子,必須要有人統籌負責。一部影集如果要一季又一季的製作出來,「故事權」就必須要保持獨立,並且是由最熟悉一部戲劇的故事、又具有統合能力的人來控制。
近年來,台劇的製作水平有長足提升,但戲劇的產製是一個創意管理的問題,台劇在轉型的過程中有兩件事刻不容緩:思考主創團隊的權力分工如何轉型,並持續培育擁有製作能力的編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