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造成經濟局勢未朗,許多知名企業大量裁員,根據台北市勞工局統計,2020 年底,台北市企業通報申請大量解雇的件數為 9 年來最高,其中,大量解雇的行業最多的是批發零售業,其次為住宿及餐飲業,第三為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即便政府防疫措施逐漸鬆綁,大部分業者對 2023 年的經濟發展仍持保守態度。以運動產業為例,超過 83% 的業者對專職人力的聘用持平,僅 16% 的業者會增加專職人力,且有 1% 的業者對未來沒有信心,採取減少人力的方式來面對。
同樣受到疫情的衝擊,電子商務業務則快速成長,原因包括政府實施社交距離的措施,民眾減少外出用餐或購物,使得餐飲與零售外送需求增加,部分勞動力轉行專職外送。由於電子商務業績攀升,連帶使周邊產業,如物流產業面對突然爆增的訂單需求,需要更多的物流司機來運送貨物,人力成為物流公司面臨的最大困擾,因此也祭出高薪來吸引人才投入。
畢業季、新年後,主管要密切留意員工轉職潮
疫情對各產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航空業、旅宿業、旅遊業、餐飲業、娛樂業及運動服務業等,由於來客數減少、業績惡化,使得部分業者必須採取裁員與減薪的方式因應。員工面對疫情的衝擊,增加對工作的不確定感,成為一項合理的轉職藉口。
我觀察台灣整體人力市場的失業率高峰期主要是在每年 6 月的畢業季,3 月的失業率雖不是最高,但也是第一季的高峰。根據人力銀行統計,新年後通常是員工轉職高峰期,主要原因是,許多人會在新年期間思考未來的職涯發展和目標,再決定是否要換工作,主管在疫情加上年後的期間要仔細觀察員工的動態,一旦發現異狀,需立即介入關懷。而要尋求更根本的解決方案,考驗企業對組織與人力發展制度的落實程度。
檢視轉職問題要像剝洋蔥,層層剖析讓組織更健全
要根本解決轉職潮的問題(症狀),除了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外,得思考個別公司所面對的(根本)問題。如果公司追求短期、快速解決轉職所造成缺工的問題,可以透過派遣公司來提供補充人力;如果造成轉職潮的原因來自於員工對公司的職涯沒有信心,或許可以透過員工關懷來解決;如果員工關懷不能解決,或許就要優化公司的人力資源制度;如果優化公司的人力資源制度不能解決,或許要重視組織發展,例如增加員工成長或訓練機會、提供公司內部轉職與發展、增加組織與人力資源投資等。
要預防員工爆發轉職潮,首先要隨時針對組織發展現況進行瞭解,分析員工對組織可能不滿意的原因,例如薪資不滿意、工作壓力大、缺乏升遷機會、對未來職涯發展不看好等。接著,面對問題尋找更根本的原因,才能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