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2022 年 11 月到目前為止,最熱門的科技話題應當是 ChatGPT(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的橫空出世。因為它的出現讓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人工智慧(AI),一夕之間變成人人皆可免費嘗試,而且似乎是一個隨時可以運用,並產生無限可能的超強工具,包括可以寫詩、產生文章、回答問題、撰寫程式、搜尋典籍和奇聞軼事、甚至是繪畫……。
也因此,許多人又開始預測未來學生可以用 AI 寫作業、論文;律師可以用 AI 取代助理查找資料、寫訴狀;醫生可以用 AI 幫忙判斷病情、撰寫醫囑甚至是開藥,諸多的想像等同於描繪著不久的未來,將有許多工作會被 AI 所取代,而不管我們是否樂見,微軟(Microsoft)、Google、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巨擘們都被觸動到最敏感的神經,迅速且大規模地加碼投資人工智慧領域。
關鍵不在於「生成」,而在於「結果」是否有價值?
既然 ChatGPT 此類 AI 工具的發展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作為企業的經理人不能不思考的是:如何在 AI 日益成熟且商用化的趨勢下,最有效地運用這樣的工具,進而產生最大的助益。
若是學生能使用 AI 完成作業,意味著他必須先學會使用 AI 工具;而律師想要使用 AI 來蒐集案例資料、撰寫訴狀,也必須確認 AI 所蒐集的資料,撰寫的內容是否正確無誤,否則敗訴也沒辦法要 AI 向當事人負責;醫生當然也可以使用 AI 協助研判病情或用藥,但別忘了,最終開藥及面對醫療糾紛的人仍將是醫生。
所以,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一直都是「數據資料」是否充足及正確,如果沒有可靠的數據資料,作為人工智慧學習與分析的基礎,再強大的演算能力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截至目前無止,無論哪一種已經商業化的 AI 工具,都只能持續地透過被餵入的數據「學習」,卻無法保證其「生成」(Generative)的結果絕對無誤,因此,再怎麼強大的工具仍舊需要有人確認其價值,才能夠真正在服務上展現其最終的可用性。
因應 AI 時代來臨,我們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回想從業生涯的幾十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科技與工具誕生,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工具必須學習與適應,在這些工具推陳出新、世代更迭的過程中,沒有誰必然會被取代,但拒絕學習新觀念及新工具的人,卻是一波又一波的被淘汰了,所以我們與其擔心 AI 對職場產生衝擊,還不如提早準備好自己應該具備的能力。
不要因為自己不是資訊或是理工背景,就覺得 AI 工具是自己無法學習與理解的領域,其實 AI 未來最大的成長動力,就來自於如何降低使用的技術門檻,因此,是否具備電腦程式語言的能力將不再是問題,但若能夠擁有以下的能力,則一定有助於你將 AI 工具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一. 數據思維與分析能力
如前文所述,AI 生成的內容是否具備價值,關鍵在於「數據資料」,網路開放資料是基本的數據來源,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為因應不同付費使用者的不同需求,AI 工具將會從開源數據(open data)進階至可以納入專用數據(private data)的機器學習平台,因此,我們如果有比其他人更完備、精準的數據篩選與分析能力,讓自己餵入 AI 工具的數據具有獨特的深度與廣度,其所能夠生成的結果當然也就更具有實用性。
二. 關鍵洞察與提問能力
當 AI 工具愈來愈普及,變得就像今天我們使用 Google 搜尋一樣方便,而使用上的差別就在於同樣是使用 Google 關鍵字搜尋,善於提問的人可以更快速地從茫茫網海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資訊,並從中快速分析出值得參考的關鍵點。因此,未來的 AI 工具的使用就像是「搜尋關鍵字的連續組合」,端看你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問出最有參考價值的答案來。
三. 邏輯判斷與質疑能力
可以想像一下未來許多日常可見的統計資料、市場報告,或是分析研究都將會是由 AI 工具所生成,作為產出資料的人或是資訊閱讀者都必須要具備比今天更好的邏輯判斷能力,而這樣的判斷力將來自於你對於相關專業的知識與經驗,因為 AI 工具會盡可能合理化所生成的資料,但是卻無法確保其正確性,若是我們過度依賴而缺乏質疑的能力,將可能造成嚴重的錯誤。
無論未來我們如何使用 AI 作為企業的工具,「數據的蒐集、管理及運用」都將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企業不可避免地將面臨人才能力重建的課題,而企業內部的數據管理與資料安全,也將成為一項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