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封後,旅遊業可以重新開始做出入境旅遊,而疫情中發展的國旅也還可以繼續做,在新、舊事業並行下,經過這麼多個月過去,這陣子就跟同事們在盤點各種疫情下誕生的新事業,以及新生意目前的狀態與進度,發現了幾個學習,對我的啟發非常的重要,很珍惜這些收穫,筆記下來與大家分享:
收穫一:有時候從零開發,比槓桿現有資源更快
發想新事業的題目時,透過盤點既有資源,去槓桿出新的商模不一定比較快,反而是從新趨勢與市場有劇烈變化後的服務缺口出發,比較容易成功。
前者的情況有一點像陷入了策略迷思,從數據分析的角度看到優勢,因而幻想出一門生意去做,然後執行時才發現困難重重。
舉例來說,我們疫情期間也試過將內容流量變現,結果沒效率又沒規模、也沒有生意的優勢,只空有流量一項,沒用。倒不如滿足因市場變化而產生的缺口,例如:離島旅遊、豪華露營。題目先抓對,即使沒有流量,重頭做起還比較快。
收穫二:此時「賺快錢」有多容易,明年就有多頭痛
新事業都有短時間內要看到成績的壓力,所以執行者難免會想用各種方法來增加短期營收,但「賺快錢」和「賺可持續的錢」,兩者在時間的複利效應下,一、兩年後,差異會非常大。
YoY(year on year,年增率)成長做不起來,往往不是跟產品、市場、業務相關,而是前一、兩年做業績的方法有關,要仔細回溯檢討。如果你恰巧是接手的人,或許不免得背下業績停滯的鍋,這時要忍一下,千萬不要因此自我懷疑,覺得是不是自己不會做?反而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做一次性生意,如果要做,那明、後年面臨成長的壓力時,就要付出代價。
收穫三:新事業規模化的挑戰與局限,需要取捨的智慧
當手上有好幾個新事業時,要放大、投入資源就會有挑戰,目標到底是要衝市占、營業額、獲利、拿下關鍵指標客戶?每一個戰略對應出來的方案都不一樣,或許會需要時時彈性調整,團隊也要能夠靈活應對。
如果能夠把每一個新事業都調整到每一個目標都能實現,當然最好,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沒有辦法兼顧每一個目標,因此非常非常需要取捨的智慧。
例如,有些生意剛好遇上好時機,市場上沒有競爭,現在推展可以輕鬆搶到市占,等於事半功倍,那麼即便獲利沒有其他生意那麼好,但以長線思維來看,此時投入還是很值得的,那麼就該投入資源做長線投資。
新事業變化多,需要用更快的步調調整,因此主管跟同事的 1 對 1 面談很重要,建議每周彼此對焦一次,新事業穩定後,可以改成兩周一次,不僅可以穩定團隊主將的士氣,也能適時給予資源調配與協助,更重要的是,主管自己也可以從一線人員的經驗和嘗試中學習,就像我一樣,收穫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