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無論是台灣或日本,有關 AI 的新聞都是矚目的焦點,其中晶片巨頭輝達(NVIDIA)更是備受矚目。這股 AI 熱潮不僅反映了社會對相關技術的高度興趣,也為面臨高齡、少子化挑戰的企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關於人形機器人話題的討論度也日益升溫。十年前,這或許還是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想像,但如今,機器人已經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掃地機器人成為許多家庭的好幫手,送餐機器人在餐廳中也屢見不鮮。
日本更進一步,從 2023 年 4 月起,在特定條件下允許自動配送機器人在公共道路上行駛。從家庭到消費場所,再到公共道路,機器人的活動範圍正在悄然擴大。
非人型態的機器人更常見!隨著 AI 技術進化,複合型機器人也不遠了
目前,商業化的機器人大多以「非人」形態出現,主要原因是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高昂,難以實現商業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浪漫幻想。
如果我們從器官的角度來看待機器人,將其視為眼睛(影像處理)、耳朵(聲音辨識)、大腦(AI 學習)、四肢(移動搬運)等機能的零件,這些獨立感官功能的商業應用,其實一直在穩步推進。
或許在進化的過程中,這些功能零件不會立即全部整合,但部分功能零件的結合,如視覺加 AI、AI 加四肢等,這些「複合型感官功能機器人」(以下簡稱複合型機器人)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會問世。從長遠來看,全人形機器人的誕生也並非不可能。
那麼,當這些複合功能的機器人進入商業市場,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產品生命周期更短了!生產的思維,將因 AI 大幅改變
根據日本調查,企業對 AI 技術導入的最大期待是提升作業效率。未來,複合型機器人若能進入市場,不僅能提供邏輯判斷協助,應該還可能具備物理加工能力,結合需求預測與庫存管理。
過去覺得沒有效率的多樣少量生產,將有可能變成生產的標準思維。這將導致市場產品多元化、產品周期再加速變化。極端的產品壽命將成為常態,從而引發消費市場的巨大變革。
根據日本 2004 年的調查,產品壽命現狀已經在縮短中,70 年代只有 1.6% 的中小企業商品壽命不到 1 年,但到 2000 年代,已經有 18.9% 的中小企業覺得商品壽命不到 1 年。
小型業者困境加劇!3 種個人工作者,也面臨生存危機
儘管複合型機器人的服務成本在未來,可能達到商業化可接受的水平,但要達到讓市場所有業者都可以負擔的水準,應該又是另一件事了。
因此,採用 AI 技術和複合型機器人的企業,將在產品和相關能力方面取得飛躍式進步,而無力負擔的業者,競爭力將大幅落後。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小型業者會完全消失,但可以預見的是,沒有改變價值主張的小型業者,將會因為市場淘汰而數量減少,尤其是個人工作者,如外送員、計程車司機、攤販等。
雖然跟 AI 無直接關聯,但攤販在少子化、缺工等生產成本變高等因素的衝擊下,跟 2018 年相比,2023 年台灣攤販的店鋪數量已經減少了 24%,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
政府部門的即將進場!制定法規,維護勞動市場平衡
如果上述情況成為現實,那麼這無疑將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可以想像,某些技能的勞工將因複合型機器人的出現而失去市場價值。
大部分的政府對於導入外籍勞工,都有不同層度的人數管控,但這些複合型機器人沒有國籍,一旦大量進入市場,可是有引發騷動的風險。所以制訂相關法律規範,應該也可預期是公部門用來維護平衡勞動市場機制的手段。例如日本政府針對大規模的 AI 開發業者,已經開始法律的配套討論。
產品變化加速、小型業者面臨新困境、政府部門介入,這些想像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無論如何,面對這場可能在十年內發生的巨大變革,傳統工作者必須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除了在原有工作環境中尋求突破,還應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高附加價值工作,為迎接新工業革命做好準備。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