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三讀通過, 對「壯世代」進入職場有哪些幫助?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日,「壯世代」成為職場熱門關鍵字。根據法律定義,45 歲以上是「中高齡」勞工。過去中年轉職不易,企業普遍喜歡僱用年輕人。但隨著少子化、缺工趨勢,台灣的人口紅利已逐漸消失。可以想見,未來中高齡工作者將成為職場主力。根據勞動部 2023 年中高齡及高齡勞動統計報告,台灣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僅 9.9%,遠低於韓國的 38.3%、日本 25.7%,以及美國 19.2%。

這顯示中高齡的就業,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此,立法院 2024 年 7 月三讀修正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部分條文,目的就是要延緩中高齡的工作者的退休年齡,以及鼓勵繼續就業。

65 歲還想繼續工作?勞資可協商延後退休

舉例來說,過去的《勞動基準法》規範的勞工年齡原則最高至 65 歲,所以就算身強力壯還很有工作熱情,年紀到了都必須面臨退休。如今勞基法修正後,如果雇主和勞工雙方都有意願繼續合作,就能正式進行協商,把退休時間往後延,勞工的權益也能得到保障。但其他沒有這個機會的高齡員工怎麼辦?此時《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就很重要了,因為這個時期找工作並不容易,需要更多制度的協助。

延伸閱讀:執行長年近百歲已不罕見!企業如何迎接高齡化管理層?

本法還特別要求,要想辦法創造更多對他們就業有利的工作環境。比方說當勞動部要規畫實行細則,來規範企業時,應該包含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職務再設計、職場友善、還有銀髮人才服務,以及獎勵雇主僱用失業的中高齡工作者等。

其中修正的最大重點,就是用法律明確規定:中央與地方機關,至少每 3 年要共同會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計畫」,並在該計畫中增列「部分時間工作模式」,增加就業的彈性。也就是說,中高齡勞工不一定要像年輕人的正職一樣,每天工作 8 小時,他們可以選擇只做半天或幾個小時的工作。既可為雇主提供更彈性的人力選擇,也能讓工作者減輕壓力,繼續投身職場,貢獻自己的經驗與知識。

法律規範不得年齡歧視,實務上需要更多解釋

不過法律和實際落實,也可能存在落差。例如規定「雇主對求職或受僱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不得以年齡為由予以差別待遇。」如果公司這麼做,可依法論處雇主新臺幣 30 萬元以上 150 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布公司負責人姓名、名稱等。

然而「年齡歧視」的判斷依據何在?也成為修法後的挑戰。比方說,公司員工年紀大,工作效率不如以前,老闆覺得需要趕進度的工作已經不適合他,想請他改做簡單一點的事,這算不算歧視?這可能會讓雇主瞻前顧後,不敢跟勞工協商,反而降低勞雇協商延後退休的機會。這些擔憂,都有賴主管機關提供更明確的法令解釋,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另外,本法為了鼓勵業者僱用高齡工作者,也開放業者可以使用定期契約來僱用他們,而不受《勞動基準法》限制。換句話說,那些工作並不需要符合臨時性、短期性等條件,契約也不會在到期後,自動轉為不定期契約。不過,這樣規定固然較有彈性,不過一旦契約到期,且政府提供的僱用補助結束,業者便可能不再有誘因續約,高齡工作者也勢必面臨重新找工作,並面臨經濟困境的難題。

延伸閱讀:豐田回聘 65 歲員工、最多能做到 70 歲!「中高齡人才」為何愈來愈夯?

參考國際經驗,德國和日本都採取「漸進式退休」,也就是讓年長的員工慢慢降低工時,而不是時間一到就立刻退休,這樣既可以在正式退休前,擁有充足的經驗傳承及身心準備時間,也可以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接手工作。如此一來,企業在人力調配、管理方面,有更開放的空間;對於員工來說,也有助於做好退休後的準備。

面對少子化與勞動力不足的現實,如何延續中高齡勞工的職業生涯,並確保他們的權益,將是未來台灣職場的關鍵課題。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