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最讓人熱血沸騰的話題,莫過於棒球了。下一場國際賽事是 2025 年 3 月 5 日開打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在 WBC 中,台灣球隊最需擔心的對手會是哪一國?這次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雖敗猶榮的日本隊,在 WBC 比賽中最需要擔心的對手是台灣嗎?
其實,從日本運動產業的變化來看, 台灣和日本棒球最大的對手,可能都不是彼此,而是自己!
變化 1:少子化衝擊!年輕球員 14 年來驟減 5 萬人
雖然看到滿場球迷,很容易讓人以為整個運動產業欣欣向榮,但實際上,參與運動產業的人數卻正在劇烈變化。
以培養出無數職棒選手的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夏季甲子園)為例, 2003 年參賽學校還有 4,163 所,但到了 2023 年只剩 3,715 所,減少了超過 400 所。 自 2000 年後,參賽學校數量更是逐年下降,恐怕難以恢復以往榮景。
高中棒球如此,小學棒球的情況更令人擔憂。根據全日本軟式野球連盟的統計, 2007 年登錄的小學球隊數量達到 1 萬 4,968 隊的巔峰,但到了 2022 年首次跌破 1 萬隊,只剩下 9,842 隊,少了整整三分之一。 若以每隊 10 人計算,等於少了 5 萬名小球員。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少子化。孩子少了,打球的人自然就少,間接影響運動產業的根基,甚至可能在幾年後導致整體運動產業產值萎縮。
變化 2:球團「大資本化」時代來臨,經營複合化成趨勢
除了 WBC 外,日本運動產業近期的另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北海道巨蛋。北海道巨蛋之所以成為焦點,是因為 2023 年財報出現 6.5 億日圓的虧損。
虧損的主因之一,是原本以北海道巨蛋為主場的日本火腿鬥士隊,搬遷到自建的新球場「ES CON FIELD HOKKAIDO」。此舉讓北海道巨蛋每年少了日本火腿支付的 13 億日圓相關收入。
這個缺口難以填補的原因,是北海道巨蛋屬於能容納 5.3 萬人的超大型體育場,失去每年吸引 200 萬觀賽人次的職棒隊後,難以找到能持續吸引這麼多觀眾的活動或表演,導致營業額創下開幕以來新低的 12 億日圓。
其實,日本火腿鬥士隊早在 2017 年大谷翔平宣布挑戰大聯盟前後,就開始尋找新球場。2014 年開始的「大谷旋風」,將球隊獲利推升至 2017 年的 21 億日圓高峰,但球團可能考量到失去大谷後,獲利可能會跌回 2014 年的 1.8 億日圓,因此決定自建球場,透過球場、展場、購物中心等複合式經營模式,提升獲利。
球隊經營複合化並非首例,最早有歐力士猛牛隊買下大阪巨蛋,福岡軟銀鷹隊在 2012 年買下福岡巨蛋,橫濱 DeNA 海灣之星隊也在 2015 年斥資近百億日圓買下橫濱球場的股份。由此可見,大資本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在這個時代的球團經營者眼中,是具有成功潛力的。
變化 3:運動賽事結合娛樂化,翻新原有的商業模式
面對人口減少、年輕球員數量下滑,及球團球場一體化等趨勢,儘管挑戰重重,但也催生出新的契機。部分企業開始思考如何整合資源,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日本職棒的球迷人數(包含進場觀賽和透過電視等管道觀賽)在 2015 年還有 2,998 萬人,但到了 2024 年已萎縮至 2,210 萬人。 這反映了現代人嗜好的多元化,以及行動媒體的普及,使籃球、足球、演唱會等娛樂內容瓜分了球迷的注意力,職棒不再是唯一的休閒娛樂選擇。
這樣的轉變也讓大型商場業者嗅到商機。以 LaLaport 聞名的三井不動產(Mitsui Fudosan),便於 2024 年啟用了集團旗下第一個中型巨蛋競技場「LaLa arena TOKYO-BAY」,並招攬職業籃球隊千葉噴射機隊進駐,希望藉此吸引更多人潮。
過去以不動產開發商自居的三井不動產,也開始將定位調整為「產業開發商」,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商場經營模式,而是積極拓展運動娛樂產業,希望透過多元的娛樂體驗,吸引顧客、創造新的營收來源。三井不動產希望將「觀賞球賽」打造成更豐富的娛樂體驗,不再只是單純地進場看比賽,而是結合周邊的購物、餐飲、娛樂設施,讓消費者在觀賽前後都能享受完整的休閒時光。
三井不動產這樣的「產業開發商」思維,跳脫了過去以實體產品吸引顧客的框架,轉而以無形的附加價值來創造顧客體驗,可說是商業模式的一大革新。
過去或許不曾預料到少子化會影響運動產業的發展,但結合運動元素的新型態娛樂事業也應運而生。從三井不動產在 2024 年將組織名稱從「商業設施本部」改為「商業設施・運動・娛樂本部」的舉動,能預見結合運動元素的商場將成為未來趨勢,而運動與生活也將更緊密結合。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