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第一季,台灣的零售業面臨了不小的挑戰。根據公開資訊,第一季 momo 衰退了 1.76%、PChome 衰退 7.26%、遠百衰退 3.96%、燦坤衰退 6.99%、全國電子衰退 1.01%……。相較於 2024 年同期,除了便利商店,整體零售業的銷售額幾乎全線下滑。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這一趨勢,包括經濟壓力、消費者信心、股市與國際情勢等因素。至於 momo 與 PChome 的負成長,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是因為國際級電商酷澎(Coupang)進來台灣市場分食的結果。
不過,我對於這個現象不是很擔心,我從 2006 年開始進入電子商務產業,一直相信電子商務的成長趨勢。在近 20 年的時間,可以看到消費者對於數位網路的依賴逐年升高,不管從最早的蕃薯藤、Yahoo 奇摩,還是 Google、Facebook、Instagram、小紅書、Threads,甚至 ChatGPT。網友喜歡使用的平台與類型雖然一直在變,但是對於網路的依賴只有愈來愈深,一定會助長網路購物行為。
電商非關稅主戰場,跨境銷售仍具成長性
為何在實體大多衰退的情況下,我仍看好電子商務的發展呢?可以從 3 個面向來看。首先,我看好跨境電商的未來性,雖然最近因為關稅吵得沸沸揚揚,未來可能會為跨境電商帶來不確定,但現在關稅的主戰場還在傳統的大宗進出口議題,跨境電商受影響的時程,相信會比傳統的關稅議題晚。
原因在於,跨境電商的規模遠小於傳統大宗進出口,所以目前除了中國與香港的跨境電商已被美國取消微量免稅,並且要逐步加徵關稅外,其他國家地區包含台灣尚未延燒到跨境電商的包裹關稅議題。
再加上跨境電商雖然包裹量大,但因為單價較低,總產值較小,在商品價值的判斷上難度相對高。所以未來幾年,我認為跨境電商仍然是很好的機會,也會是跨國銷售商品最具效益且風險相對低的經營模式。
另一方面,中國電商過去幾年也不斷出海,像 Temu、SHEIN 等在這波美國關稅風暴下會受到影響,就看台灣的廠商是否能取代一部分市場,畢竟要追蹤包裹內的商品產地相對困難,這也是台灣業者契機之一。
不用「什麼都要做」!選擇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
再來是,電商的銷售管道也愈來愈多元,從過去的網購平台,再到各家自建的官網以及官方社群的經營;溝通方式也從早期的文字與圖片說明,到短影音、直播的表現方式,讓經營電子商務的複雜度愈來愈高。
雖然複雜,但不見得每個品牌或企業都一定要採用,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商品的管道與數位組合。譬如你賣的是低單價的民生日用品,單筆交易金額不高,運費就會成為消費考量,因此與大型電商平台或通路合作、聯合銷售,會是更有效率的選擇。
如果你賣的是高單價的 3C 商品,除了透過零售商與大型平台,其實也適合自有官網的經營,只是商品在售價與種類上,必須平衡官網與零售商,是這類商品的行銷經營議題。以小米的電商為例,早期他們只在官網販售少數的手機商品與周邊,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多品類平台,搭配線下專門店,也同時跟其他電商平台上架合作。
若是流行性的服飾鞋包品牌,可能更適合經營自己的官網,因為通常大型網購平台比較不具時尚流行性,消費者至大型電商平台的主要目地,都是比價,而非追求流行性。
最後則是大環境的影響,回顧過去 20 年,有幾次大事件如 SARS、金融海嘯風暴、COVID 疫情,每當經濟或社會出現重大變局,電商反而逆勢成長。
不只是因為疫情足不出戶帶動網購,連金融海嘯的不景氣、消費者限縮消費的時候,網路購物都會是消費者的首選。因為去一趟量販店、百貨公司的交通與時間成本,比網購更大,原本只為了一個小東西,結果一買就是數千元。網購容易比價,能讓消費者缺什麼、買什麼,反而是不景氣的好選擇。
儘管當前市場高度不穩定,加上景氣也不好,但從區域市場潛力、消費者對網路的依賴來看,電子商務依然是品牌與零售商不能忽視的主戰場,值得各品牌及廠商持續投入。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