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泥三元電池廠大火案,新聞標題多以「年省 5000 萬元保險費,卻須多賠 82 億元」、「大火燒掉獲利 110 億元」,引出了一群網民批判「省小錢、賠大錢」的決策。
事實上,保險的概念,理賠金額愈大,保險費愈高,兩者息息相關,運氣好,沒出事,這保險費就當是換個安心,萬一出事,拿些理賠來復原,讓自己覺得沒這麼慘。換個角度,這群事後諸葛們,怎麼不乾脆說「經營者應該神算到這把大火,在事發前就變更保單,大幅拉高理賠金額」,但如果最終沒有這把大火,台泥因拉高保險費而降低獲利,我猜這群事後諸葛們,肯定又會質疑大幅拉高保險的合理性。
坦白說,對財會背景的我來說,「年省 5000 萬元保險費」,真的省很大。財會部門重視每一筆開銷,能省則省,即使同仁極力解釋未來效益極大,但我的內心,仍會質疑花錢的必要性。
當台泥做出調整保單的決定時,背後理應有邏輯及設算,如依據過去廠房發生火災的檢討狀況,盤點廠房內的設備新舊暨維修頻率,衡量廠房內物件耐熱程度搭配消防系統,推估未來火災的機率,來決定增加、維持、降低保費及理賠金額,火災事發後,釐清肇事原因,如人為疏失或設備異常,徹底檢討SOP,避免憾事再次發生。
便宜設備湊合用,耽誤工作效率,代價更高
分享幾個「省小錢、花大錢」的案例,A 公司買了一台家用印表機,大家湊合著用,沒過幾個月,上下游廠商主動表達投資意願,老闆覺得好機會,頻繁進行簡報、資料製作影印、掃描文件等,家用印表機開始卡紙、雙面列印、掃描都要手動操作、還需要經常更換碳粉匣等。會議前,經常見到一堆人膜拜印表機,最終,老闆只好去租賃高檔事務機。
再說B公司,建立會計系統,在網路上尋覓到一款國際套裝系統,每月只需台幣 600 元,根本是台灣一般本地會計系統價格的零頭,購買後,自己邊讀說明書,邊導系統,邊學操作,痛苦不堪求救台灣代理商,一、兩天後才有回應。最終發現,有很多會計及統一發票流程上的本地需求,國際系統沒法對應,只好搭配手工EXCEL表格來補強,老闆糾結是否要再次更換會計系統,因為系統裡資料的轉移,又是一大工程。
記帳、稅務的錢別省,因小失大傷害經營體質
C公司,找個薪資近乎基本工資的妹妹來記帳,雖然她動作快,對於公司庶務也算勤勞,但她完全憑感覺記帳,會計估計數和實際支付數,兩者總有差異。最麻煩的是,她對差異完全置之不理,搞得帳目上仍留有古時候未清理的項目,老闆準備花錢委請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來整帳。D公司要支付國外廠商服務費,本應扣繳 20%的稅,但礙於國外廠商強勢不願繳稅,公司也不願負擔,之後,稅局找上門,公司解釋無效,狠狠被罰 3 倍應扣未扣的稅款。
前述公司老闆的初衷,全是省錢,沒有對錯,選擇而已,建議在擇商、擇人時,除了價格以外,稍微做點兒功課,稍微設想遠一點、寬一點,如購買印表機前,研究低檔印表機及高檔事務機的差異,設想未來使用的情境及效率;如採購會計系統前,試著網上蒐集用戶的反饋或口碑,或自己試用後評斷;如聘僱員工前,確認有主要工作所需的學經歷,面試中夾帶專業口試,如此一來,便不會被金錢蒙蔽了判斷。至於逃漏稅,涉及違法,傷害經營企業最重要的商譽,千萬別因小失大。
經營企業,本有很多的商業判斷,成功了,頌揚經營者的判斷有遠見,失敗了,狠批經營者的目光短淺,事後諸葛們總是出一張嘴來評論是非,孰不知從商業判斷的初衷,到落地執行,期間存有諸多變數,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建議理解全貌之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別逞口舌之快,以免抹殺了專業經理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