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尚在大陸設有許多據點,某次業務會議中,大陸內地的同仁就抱怨:大陸據點每周只能進貨一次,客戶的下單時間一旦錯過了,就只能等到下一個星期,經常會造成客戶不悅。而且隨著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這些小地方服務不佳,還可能有失去客戶的風險。
我詢問管理部,為何會有這種現象?他們回答:整合大陸各地需求後,計算成本,認為每周「出/進貨」一次才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比方說,上海統一每周從香港進貨一次,運費、報關費等直接成本才會最省。
我回應,這種只管直接成本的算法,等於是「只會加減,不會乘除」。其實,乘除的影響往往更大!管理部一開始還不明白,我進一步解釋,意思是, 客戶端或其他方面所衍生的間接損失,很可能比省一點運費、報關費要嚴重得多了 !
於是,我請管理部門整理出所有直接成本、間接機會成本與可能損失,甚至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例如,一周只進一次貨,太慢了,可能造成客戶取消訂單、產生爭議、要求我方賠償、失去長期客戶等損失;從客戶下單到實際出貨的時間拖長,可能提高貨品跌價風險與匯兌損失;進貨太慢導致業務同仁不便,也會降低業務員的開發意願,不利於拓展市場……等。
經過加減乘除,完整考量與分析之後,管理部決定將「出/進貨」改為每周兩次,如果有例外情形,還可以臨時追加。此一做法廣受好評,從而提升了大陸據點的業績。
本位主義的單方面思考,導致公司因小失大
這個故事中的迷思,是管理部門只從運費、報關費「單方面思考」,節省了直接成本,沒有想到一周只進一次貨,衍生的間接損失或許更高。
這也可能跟本位主義有關,例如省了運費有利於達成管理部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一周只「出/進貨」一次對管理部比較省事等,讓他們下意識不去思考間接損失的問題。
省了小錢,可能失去大錢
省了一點運費,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或失去商機。碰到這種情形,主管要從全局抓出問題。當底下的部門有本位主義,一味地節省直接成本,主管必須導正觀念,甚至在獎勵制度上做調整,鼓勵同仁進一步思考間接損失與衍生的問題。
另一個類似的狀況是人力與薪資成本,當大環境不好,業績下滑,主管直接的想法就是縮編業務人力,以節省成本。這時候要先思考衍生問題,人力過於精簡,是否使部門無法持續開發新客戶?是否必須放棄某些區域市場的開拓?是否讓某些產品被擱置,無法推廣?是否因裁員造成人心惶惶,優秀人才出走?
「損失商機」的潛在成本可能是最高的,因此,該投資的還是要投資,為了眼前省一個人三、五萬的薪水,因而喪失未來更大、更久遠的成長動能,才真的得不償失。等到中長期的商機又出現,說不定還要重新聘僱人員,付出更多的重置成本代價,比如招募、培訓、適應的時間成本等。
另外就是補人的時候,要用沒經驗的新人,還是薪資稍高而較具經驗的資深者?錯誤的觀念是單單著眼於薪資成本,誰便宜就用誰;正確的做法是從工作屬性評估所需人力,以最適當的規格為準。
其實所有事情,無論是用人、總務與運貨、交際費的編列等等,凡事都需要加減乘除,全局思考後再做決定。
樣品、公關費與間接支援人員的編制,都要綜合考量
曾有同仁為了節省樣品費的支出,無論如何都要等拿到供應商的免費樣品,才提供給客戶。他們卻沒有想到,為了免費樣品等太久,可能延遲了客戶下單的時間,甚至影響對方的意願,說不定還會轉向別家去採購。
正確的做法是,綜合考量該客戶未來的商機是大還是小?樣品費多少?做成這筆生意的話,能否帶來其他衍生效益?思考之後,或許你會發現,付一點樣品費趕快送樣才是最有利的。
公關費也一樣,某些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將看似跟業績不直接相關的交際費用全數刪除,這是殺雞取卵的做法。為了省一點公關費,斷絕所有跟外界的人情往來,只是讓短期的數字漂亮罷了;長期來看,關係不如人,業務機會就比別人小,勢必會影響未來的業績!
裁掉間接支援人員的編制也是一樣,例如技術支援或處理客訴的人員,當公司需要撙節,因為覺得他們沒有直接產值,有可能優先砍掉。卻沒有想到,當客戶需要的時候,缺少這些人員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客戶流失。可見,當主管進行任何裁撤的決定,都必須綜合考量才行。
處理庫存的綜合思維:不拖延,不惜售
面對庫存的處理方式,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曾有人為了讓本月的報表好看,將應該處理的庫存挪到下個月,甚至更晚再清。這時候要綜合考量,你手上產品的性質是什麼?以科技產品來說,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旦市場的時價開始往下走,通常都很難再漲回來。越晚處理,你所面臨的利息損失、跌價損失就會越大,甚至讓庫存真的變成賣不掉的死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斷然及早出清。
也有人太過在意「產品單價」,為了帳面好看而惜售,因為售出的單價高,「看起來」庫存出清的利潤就高。然而,可以出得起高單價採購的客戶,通常需求量小,結果就會變成慢慢等、慢慢賣。如前所述,這樣做風險也大,因為科技產品的價格隨時可能下跌,甚至崩跌。
其實,應該綜合考量其他做法,不是只做「清庫存」的單方面思考。比方說,遇到需求量大的客戶,經過精算之後,可以考慮用比較便宜的時價賣出。此時,因為需求量大,我方不只出清庫存,還可以把握時機,跟供應商談一個具競爭力的價格,操作「快進快出」,再進一批貨賣給這家客戶。結果,雖然庫存產品的銷售「單價」較低,但加上快進快出,售出的總數量很大,反而可能使整體獲利極大化!同時,本來因庫存而承擔的跌價風險,也一併化解掉了,可說一舉兩得。
結論|開源重於節流,主管要縱觀全局
- 面對屬下一味節省成本的思維,主管要適當地導正,眼光要長遠,該投資就要投資,記得「開源」比「節流」更重要。
- 無論是人員薪資、運費、樣品費、公關費、間接支援人員的編制等,都不能只考慮直接成本,而要納入間接成本、業務的性質,甚至可能爭取的商機一併考量。
- 面對庫存,處理的「時機」很重要,不要為了維持單價而一味惜售,反而因此承擔風險。應該考慮各種可能性,包括用時價售出、大量的快進快出等,爭取整體獲利極大化。
- 綜合性的思考,需要懂加減也要懂乘除,應用領域很廣,不僅管理部門需要考量,業務等其他部門也是一樣。
- 實際評估時,不僅要考慮直接與間接成本,還包括短、中、長期的效益比較,甚至有形、無形的周邊影響評估,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