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政府宣布,8 月 29 日起,所有進口包裹將不再享有 800 美元以下關稅豁免待遇,結束從 1938 年以來實施的優惠制度。
根據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公告,過渡期至 2026 年 2 月 28 日,外國郵政系統可選擇繳交固定稅額,依各國平均關稅率區分為:80 美元(關稅率低於 16% 的國家,如英國、歐盟)、160 美元(關稅率介於 16% 至 25% 國家,如印尼、越南)及 200 美元(關稅率高於 25% 國家,包括中國、巴西、印度、加拿大)。
跨境電商業者如何因應美國關稅衝擊?
這意味著,全球跨境小額包裹未來進入美國將一律課徵關稅,勢必對全球電商物流與消費者帶來重大影響。我想一般跨境電商包裹,不管是消費者還是賣方支付,80~200 美元不等的關稅,應該都會是不小的負擔,跨境電商業者該如何因應?
第一, 調整物流。
過去許多電商為了提升客戶體驗,會選擇空運配送,像我服務的公司,本來是用 DHL 配送給美國地區消費者,讓客人可以更快拿到商品,創造良好的客戶體驗。許多業者的第一步是從空運改為海運,透過節省運費來因應一部分的關稅衝擊,但如果改為海運,客戶體驗會變差,不過確實可以降低費用。
第二, 是否放棄美國市場,把重心轉往其他國家?
過去幾個月,我的確只能先這樣處理,因為跨境電商遠比國內電商複雜。在過去這段時間,我如果還是正常出貨給美國消費者,他們買了 200 美元的服飾,發現要繳 160 美元的關稅,等於價格漲了 80%,有非常大的機率會拒收這個包裹,物流商就會把包裹寄回。
這代表,我又要再負擔美國運回台灣這趟的運費,加上服飾進關到台灣,還要再負擔一次關稅,如此一來,直接請物流業者幫我在當地處理掉包裹。所以,在現在美國包裹關稅制度下,除非廠商的商品單價高、毛利率又高,否則會很難經營。
跨境電商的競爭優勢:回歸行銷力與商品力
雖然調整重心放在非美國市場是一條路,但過去許多國家都曾經給予小額包裹通關方便或減免關稅,隨著跨境電商的盛行,尤其過去 2 年,中國跨境電商 SHEIN 與 TEMU 在許多國家高速成長,很多國家因為內部壓力,譬如傳統報關進口業者的抗議,也都陸續調整跨境電商的關稅,讓跨境電商的優勢慢慢在減弱。
簡單來說,過去我們在台灣經營跨境電商,是商品在台灣、外國客人透過台灣網站購買,我們再將商品從台灣寄出到海外。美國等國家的跨境包裹「零關稅」,能讓台灣業者的商品更有競爭力,因為擁有價差優勢。
比方說,台灣廠商把衣服出口到美國,通常要經過當地通路商。假設一件衣服在台灣出口價是 1000 元,美國進口時得先繳 15% 關稅,等於成本變成 1150 元,再加上美國通路商的毛利率抓 31.5%,當地售價會拉高到 1680 元。
不過,無論當地售價多少,台灣廠商拿到的只是出口價的 1000 元。但如果是透過網購直接賣給美國消費者,因為免關稅,只需加上運費分攤,台灣廠商的價格可以設定在 1500 元,比當地售價便宜。假設運費分攤是 300 元,台灣廠商的利潤可以比 1000 元再多 200 元,而美國消費者則可省下 180 元,這就是跨境電商的優勢,但難度就在美國消費者如何知道你的商品與網站。
以後如果跨境電商要付的關稅等同於傳統報關進口關稅,跨境電商的優勢就只剩下,將美國通路商的利潤回饋給消費者,但因為要多出運費,一來一往利潤可能差不多。所以當跨境電商的關稅優勢不在,最終還是回到行銷面與商品力。
然而,跨境電商還是比較有優勢,譬如你要經營馬來西亞市場,可能得在馬來西亞成立公司、倉儲,各項事物必須符合當地法規,建置成本一定比較高。但如果你在台灣,經營網站直接對馬來西亞消費者,可能只要付出行銷費用,就能減少當地投資。所以,跨境電商勢必會持續成長,只是要知道,各國政策勢必會降低優勢,最終都還是回歸到品牌力或跨國行銷經營。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