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統計,中國跨境電商在 2024 年前 3 季的出口達到 1.48 兆人民幣(約新台幣 6.66 兆元),年增 15.2%;與此同時,進口則微幅衰退 0.4%,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電商境內市場的飽和與激烈競爭,所以前幾年 SHEIN、拼多多等業者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帶動中國電商成為海外跨境電商的熱門標的。
如果從歷史來看,過去能夠國際化的電商,幾乎都是歐美業者,從最早的 eBay、亞馬遜(Amazon),到後來的精品電商如 NET‑A‑PORTER、Farfetch、保健食品電商 iHerb 等,這些平台在跨境電商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品牌商在這方面卻相對保守,尤其是擁有海外子公司或海外經銷權的品牌,如 POLO、Calvin Klein 等品牌,台灣消費者無法看到海外官網的內容(除非翻牆),因為區域策略或關稅等因素,會有很大的價格差異,這種現象讓品牌商經營跨境電商的困難度提升。
跨境電商的市場需求:價格便宜、商品取得不易
反觀台灣,台灣的跨境電商發展顯得相對低調,多年前政府也曾大力推動電商的南向政策,但實際成效有限。推測背後原因,其實任何商業模式跟趨勢,都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像是:為什麼人們會上亞馬遜、淘寶、天貓等海外平台購物?
消費者選擇跨境電商購物的主要原因有 2 個,第一是價格比台灣便宜,第二是該商品或品牌在台灣沒有或不易取得。從這個角度倒過來看,台灣有多少商品對海外消費者而言,是符合上述 2 點的?我不敢說沒有,但可能為數不多。
但這是否意味著台灣在跨境電商領域完全沒有機會呢?我想是有的,不過在談機會之前,我想先談談一下台灣的背景。過去台灣以代工、生產為主要產業結構,那個時候政府不斷談產業升級、品牌升級,還有亞太金融中心等,期許台灣企業能走向國際、走向品牌。
而如今,跨境電商為品牌經營帶來了全新的機會。透過跨境電商,台灣品牌可以不再受限於傳統的銷售渠道與國際貿易壁壘。過去,要將品牌打入國際市場,企業需要面對當地的法規、銷售網絡、倉儲與行銷等多重挑戰,這些都是阻礙品牌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而現在,跨境電商以及社群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快速進入市場的管道,尤其是透過社群 KOL(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的影響力,品牌可以直接觸及跨國粉絲群體,進一步提升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利用社群接觸國際市場,20% 訂單來自海外
在跨境電商的推動下,社群行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雖然網路無國界,但消費者不會主動搜尋不熟悉或不認識的海外品牌。不過,社群平台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工具跟機會,這些平台上的 KOL 成為品牌開拓海外市場的利器,許多 KOL 的粉絲是跨越國界,當品牌跟 KOL 合作行銷時,品牌跟商品就能透過 KOL 的推薦,讓海外消費者認識你。
當海外消費者不需要主動搜尋,品牌就能藉由 KOL 觸及國際市場,後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會是物流、金流、關稅、退貨等實際問題,如果你的商品能夠配送國際,就有機會獲得海外訂單,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跨境電商的運作效率。
我目前在美而快國際服務,也經過實際驗證後,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我們透過跟社群 KOL 合作,因為許多 KOL 都有很多國外粉絲,隨著不同 KOL 的不同特色,粉絲所在的地區也不同,有些集中在港澳,有些粉絲集中在北美。我們的官網都有提供海外顧客購買的服務,並且提供快速的跨境物流服務,目前雖然還在改善語言與貨幣的功能,但在沒有對海外投放任何行銷廣告預算的情況下,我們公司旗下的某些品牌,最高能有將近 20% 的訂單是來自海外市場。
換句話說,只要品牌能利用社群的行銷影響力,再加上商品是適合跨境配送的;當你找到有足夠跨國粉絲數的 KOL 合作,並克服這些配套措施,跨境電商的潛力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