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了 12 月,正是回顧今年電商市場大戰的好時機。過去 2 年電商市場的最大焦點,當然是酷澎(Coupang)進軍台灣。而且它還持續增資、擴編團隊、以 720 元的超高時薪加碼物流工資、推出超低折扣等操作,一再引起市場話題。
這些策略有效嗎?當然有效。第三季酷澎公布成績,台灣市場仍維持 3 位數成長,雖然這個成長是因為基期較低的關係,但也是很可怕的數字。反觀最大競爭者 momo,第三季營收年減 3.9%,營業利益年減 21.5%、6.45 億;PChome 雖然營收衰退幅度收斂,但仍處於虧損狀態。
這些數字看似可怕,但從目前結果來看,我是覺得可惜了。畢竟酷澎在台灣市場可是投入 118 億元吸引用戶,但卻因為一些奇怪的決策,拖慢了快速掠奪市場的速度,也留給競爭對手喘息空間,這對酷澎來說,不是一個好現象。
酷澎以粗暴低價搶用戶,無法與供應商共好
所謂奇怪的決策,供應鏈策略首當其衝。市場上可能有部分供貨商只在乎出貨價,酷澎最終要賣多少錢與他們無關,尤其是那些不具品牌性的商品。
但真正能撐起電商營收的,通常是品牌商品,假設一個品牌在 momo 一年賣 1000 萬、在酷澎只有 200 萬業績,如果酷澎殺價過低,momo 一定會給品牌商壓力。
品牌商怎麼可能為了 200 萬犧牲或得罪 1000 萬?他們當然不願意提供充足貨量,所以酷澎只能從其他管道獲得商品,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貨不齊全、加大折扣、品牌更不願配合。要讓消費者感到優惠的方式有很多,絕對不是只有「粗暴降價」這條路,雖然降價簡單有效,但卻無法打開供應鏈,等於是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
在消費者端也有相似的情況發生,像是單買一瓶洗衣精 100 元,但買 3 瓶卻要 360 元,等於消費者買愈多愈貴。對於這個決策比較合理的解釋,可能是酷澎賣 100 元是虧損的,所以要限制購買數量,以減少虧損,但消費者只會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會覺得自己被懲罰。
還有強推 WOW 付費會員制度(編按:每月月費 59 元,提供火箭速配、火箭跨境商品不限金額免運費、30 天鑑賞期內免費退貨等權益),如果是想用免運吸引客人嘗試「火箭跨境」服務還能理解,但套用在台灣境內的火箭速配,我就看不懂了。
台灣的 B2C 電商,免運費門檻本來就很低了,大概是 399~499 元,大家也很習慣,此時推廣一個 59 元會員費就能享有免運的服務,豈不是鼓勵客人降低客單價?
而且對酷澎來說,一方面 WOW 會員無門檻免運費,會提升運費成本,二方面還有大量商品的折扣補貼,這當然會蠟燭兩頭燒。
在這種情況下,酷澎又要求供應鏈拉高毛利,在市場地位還未站穩的時候,就要求供應鏈讓利,這對酷澎來說也是雪上加霜。目前 momo 看起來是在耗長期戰,只要 momo 還有獲利,酷澎則是虧損,就看誰能撐得久。
亞馬遜搶攻低價市場,是面對 SHEIN 的防禦性戰略
除了酷澎,市場上還有其他國際玩家也掀起一波攻勢。拼多多前一陣子大打廣告曝光,淘寶也陸續推出 499 元跨境免運、貨到付款機制;亞馬遜(Amazon)也推出 Amazon Bazaar,搶攻低價單品市場。
在我看來,亞馬遜的動作不是為了台灣市場,是面對 Temu 與 SHEIN 的防禦性戰略。然而,撇除政治因素,亞馬遜選擇用低價小物與中國電商競爭,其實是用弱項來競爭。因為低價商品就是中國電商在地供應鏈的優勢,再加上消費者會想買跨境商品,通常會有 2 個主要目的,一是為了價格優惠,二是買當地市場買不到的品牌、品項。
這 2 個目的其實不等於低價商品,像是台灣消費者已接觸淘寶商品多年,想找低價的五花八門小物,就會想到淘寶;要買保健品會想到 iHerb;買精品服飾會想到 Farfetch;怎麼會想要在亞馬遜買到類似淘寶的商品呢?
所以整體而言,我還是較看好淘寶(政治因素除外),因為歐美市場消費者對 Temu 與 SHEIN 的追捧,是因為從來沒有感受到那麼多低單價商品。
至於一般品牌商,我的建議還是把重點放在數位環境的影響力耕耘,像是社群、各種網路的曝光,要讓消費者在 AI、網路環境下看到你的品牌。品牌在網路的影響力愈大,才有資格選擇通路,否則在通路平台的戰國時代,沒有談判能力的品牌,就只能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