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說不定以後還會再看?」別讓家中書滿為患,這4種書請勇敢丟掉吧

2015-10-25 整理‧撰文 / 謝明彧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能夠擠進『沒辦法丟掉的東西』前三名之一的,非書籍莫屬,」以《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在日本大賣百萬本的近藤麻里惠表示,不管是愛看書的人或不愛看書的人,能夠毫不猶豫把書丟掉的人其實非常少。

為什麼丟不掉?「說不定還會再看」是最主要的理由。但近藤反問,「在所有的藏書中,哪些你曾經看過第二次?」根據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協會(NARA)統計,1年沒碰的東西,會再度使用的機率只有1%,以此計算,就算每周讀1本書,會重讀的書很可能兩年也才1本左右。

然而書的用途,是為了讓人透過瀏覽上面的文字,獲得所需的資訊,或體驗閱讀時的樂趣。換句話說,書的價值存在於「知識與內容的吸收」上,一旦了解了一本書所要傳達的內涵,其實書本身不存在也沒有關係。

丟棄書籍不代表丟棄知識,擁有書本也不代表擁有知識,因此近藤強調,只保留那些會想要一讀再讀、或每次光看書封就會湧起感動的書,為未來的新書騰出架上空間,才能讓知識流動,讓自己能不斷成長,否則就算藏書再多,也只是占空間的無用裝飾和自我安慰而已。

取捨 無法令人心動的書,能丟就丟

步驟1:先留下「名人堂等級」的心動之書

近藤表示,首先那些「絕對不可能丟棄」「能毫不猶豫說出『我好心動!』」的書,是一個人心中「名人堂等級」的存在,這種書當然可以毫不猶豫地留下來。

步驟2:讀過的書依性質分類取捨

對於已經讀過的書,《零雜物》作者詹采妮表示,書依照內容功能分為3種,以下為基本應對之道:

❶ 通俗讀物的小說:一般來說小說讀完,知道劇情後,幾乎沒有人會讀第二遍,因此可以直接捨棄。如果真的某天想要重新溫習,再向圖書館借即可。

❷ 概念性的知識書:提供某種知識架構或理論的商管書、歷史書或科普書都屬於這類,這類書了解內容遠重於保存,如果看著書封就能大概說出主要理論,請放心捨棄。

同樣如果某天需要翻閱,從圖書館借閱即可。

❸ 實用性的工具書:工作或家居需要用到的書籍,例如設計書、食譜等,由於不時會有反覆翻查內容的需要,可以留下,但只需保留最新版本或最好的幾本經典作品,相同功能的書不需要重複擁有。

步驟3:只讀一半的書請捨棄

有些書會只讀一半就停住,想說找時間再來讀完,近藤強調,「讀到一半的書不需要讀完,因為這種書的任務就是只讀一半」。真的喜歡的書,怎麼可能讀到一半就停止?

會只讀一半就放回架上,代表內容根本不適合自己,與其勉強自己讀下去,還不如把時間拿去讀現在就想讀的書,更有意義。

步驟4:買來1年還沒翻過的書就丟吧!

日本整理師小松易在《改變人生的一分鐘整理術》中指出,整理書架時,請挑出「買了1年卻1頁也還沒看的書」。然後想想,我真的需要這本書嗎?如果需要的話,馬上開始閱讀;如果沒有立即閱讀的必要,就應該立刻處理掉。

因為對一本書的需求度,最高峰是在購買的當下,其後隨著時間遞減,放1年都沒看,代表對它的閱讀需求早已不存。

定位 讓書本「站起來」,避免平放堆疊

原則1:書一定要豎著放

所有整理專家都強調,書籍擺放時一定要讓書本「站起來」。因為平放堆疊,書會彼此遮蓋,形成「沒看到、看不到、不能用」的情形,讓壓在最底下的書難以拿取,甚至直接被遺忘。

更重要的是,堆疊可以無止境的向上發展,也就意味著書籍無止境增加時你也不會發現;但若直立擺放,一旦書架放不下,你才會意識到「啊!書好像太多了!」明白是該進行書籍總量管制的時候了。

原則2:選擇適合自己的書本上架分類

日本事務效率化顧問、「辦公室事務的效率學」網站主持人小田切展子在《日經Associé》2012年12月號「整理術」專題中表示,為書做好上架時的分類,才能避免以後買入新書後,架上又變得一團亂,可以依照每個人閱讀與使用習慣上的不同自行選定分類系統:

❶依照類別:不管是依照出版社、音標或主題進行排列,採用一套自己便於檢索的分類法,可以加快自己找書的速度,適合藏書量大的人。

❷依照尺寸:將開本大小相同的書排在一起,再由小到大從左向右排列,可以創造出整齊畫一的陳設。

按照尺寸排放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創造最大的收納力,適合書不多或注重美觀的人。

原則3:預留兩成空間

在上架書本的時候,小松則強調,一定要預留空間給未來的新書。最佳的收納量標準,是設定在「八分滿原則」,留下兩成空間,留有餘裕,才能隨時接收新的東西,讓自己有機會不斷接收新的資訊與知識。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不會程式,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