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回顧我的一年份「紙筆」筆記本,那些手寫圖像記錄更好的筆記

2016-10-22 (異塵行者) esor huang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有次在一個 30 人會議場合中,抬頭望去,發現拿出紙本筆記做記錄的人不出 5 位,大多數人都用著手機、平板、筆電在做記錄(或是...做自己的事),而我居然是那五位拿出紙本筆記中的一位。

我現在是一個數位筆記與紙本筆記綜合使用者,大多數筆記還是以數位為主,但紙筆不離身,而從我差不多一年前寫下「避免數位干擾,我如何適時回歸紙本手寫筆記方法」這個「行動實驗」後,實作了一年,這不僅變成我的習慣,而且300頁的筆記本也差不多寫滿了。

於是在這即將「汰舊換新筆記本」的時刻,我重新把自己過去這一年這本已經變得厚重的紙本筆記本翻閱一次,然後把裡面最精彩的筆記拍照統整到一則 Evernote 筆記中,作為一次年度回顧紀念。(我還是不太信任自己可以長久保存紙本筆記。)(當然,我平常的紙筆筆記其實也一定是寫完畫完後,就會立刻拍照到 Evernote ,去跟其他工作筆記統整。)

那麼,我到底在這寫滿 300 頁的筆記本中,利用紙筆,做了哪些我覺得很適合紙筆的筆記呢?下面就用輕鬆的心情來跟大家分享。

1. 零碎構思時間,擺脫軟體限制

我是一個很喜歡利用「空檔(零碎時間)」的人,而我最常利用紙筆筆記本的時間就是這些零碎時間,例如開會中的空檔、移動之間,或是其他無法使用我覺得最有效率的桌機或筆電工作的時候。

這些零碎時間中,有些工作很適合智慧型手機與 App 來完成(例如 Evernote 快速收集照片與聲音,或是做文字筆記),但有些工作我覺得還是沒有找到真的非常好用的 App ,例如「畫出圖解」,我試過各種平板、手機的 App ,但最後我覺得紙本最快。(注意!這裡我說的是 App ,而非電腦軟體喔!行動與辦公桌是不同工作需求)

像是下面這張圖,我的印象就很深刻,那是 2016 年初在公司一個大型內部會議,這種會議就是每個人上去報告,但很多人的報告其實跟我無關,於是我就趁機拿出紙筆,在筆記本中畫出一個年度工作計劃,我大概只花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完成。

我一開始其實沒有想到要畫成樹狀階層圖,就只是很單純的先從自己想到可以做的主題開始,慢慢的發現原來有多個主題,於是開始有了幾個不同樹狀圖,然後又發現有些子題彼此相關,就很自然的畫出連接線。這種「不考慮軟體功能」的感覺很棒,紙筆確實能夠最自由畫出自己想要的,而且「不浪費軟體編輯微調的時間」,在構思階段幫助我解放想像

當然,後來我回到辦公桌,還是有把這些階層圖用「 XMind 」重新畫過,並轉存到「 Evernote 」,那就是一個整理的需要了。

2. 一圖解千言

有時候和別人開會討論時,與其我要用語言解釋個老半天,不如畫一張圖,能夠更快表達我的意思,這一點最近我在製作一本由「盧慈偉老師」撰寫的「畫張圖想得更清楚」新書(即將在2016年10月底出版),邊做書,我邊印證自己的經驗,有更深的體會。

下圖是我在 2016 年二月畫的,那時候我在製作「張永錫老師」的「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書籍,一次會議中我建議老師應該讓內容「更有戲劇性」,一開始這樣的語言表達很難傳達我的意思,老師就說:「是要加入更多小故事舉例的意思嗎?」

我說:「不是。」那是什麼呢?我開始思考更好的表達方式,於是我打開我的紙本筆記,畫了兩張圖,再搭配解說說明「戲劇性」的意思。

第一張圖是一個不斷爬山登頂,最後下山的過程,我說戲劇性就是書的內容應該要層層推進,每一進展會有一個小高潮,最後到達大高潮,然後開始收尾做結論。

第二張圖是一個碰壁後找到新出口的過程,我說戲劇性是每個文章都是帶讀者去面對一個難關,但作者就像魔法師,可以提供「出口在哪裡」的指示,而且這個指示如果讓人覺得很神奇、很驚喜,有魔法效果,那戲劇性就會更強烈。

我想表達的是戲劇性不一定要依靠故事,而是內容對讀者的心情與思考有沒有帶來戲劇衝擊和戲劇轉折。而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在筆記本中畫出這兩張圖,當場解答了我們的討論疑難

3. 空間感思考

紙本筆記很容易也很適合做「視覺筆記」,因為很多想法是有「空間感」的,也就是想法與想法之間彼此有「位置關係」、「距離關係」,而文字記錄很難把腦袋中的這種空間圖像表達出來,軟體又不一定那麽自由,所以我喜歡用紙筆來做視覺筆記(然後再拍照轉存數位,一定要強調^^)。

像是下圖是我在思考 Evernote 課程、 Google 課程時,想要找出對企業、工作有幫助的學習架構,這樣一張圖,要用數位軟體畫出來,老實說我覺得要花很多時間搞懂一些特殊設計的功能操作,但用紙筆畫,大概只要十分鐘就能完成。

所以當我想要做圖像思考,當思考的內容是有「空間感」的時候,我喜歡拿出紙本筆記做記錄。

4. 畫出可溝通的設計概念

我不是專業設計師,但是在出版工作中一定要和設計者交流,跟他們討論封面、排版要怎麼設計,這時候這些「設計草圖」我一樣喜歡用紙筆畫,然後拍照寄給設計師溝通。

因為我的工作不是真的要做設計,我也不是要提供專業的設計草圖,我只是要讓設計師知道我的意思是什麼,這時候簡單幾分鐘用紙筆畫出來,就是最快的方法。

像是下圖同樣是我在製作「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這本書時,想要在「內封面」製作一個「時間管理自我檢核表」,要怎麼跟設計師說明我想要的規格呢?我就直接畫出這些草圖,然後請對方設計。

不過這邊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我需要畫的是一個「以後還需要隨時修改的設計草圖」,那麼我會在電腦上使用專業軟體來畫,例如「好用原型設計軟體 Mockplus 免費畫互動 App 與網頁」。

5. 把複雜想清楚的清單

也不只是臨時的、片斷的、畫圖的需求我會用紙本筆記,有時候遇到「真的很複雜」的思考時,我也會打開左右頁空白的紙本筆記本,然後開始整理我最混亂的思緒。

這時候我會給自己半個小時空檔,沒有任何數位工具的干擾,把自己腦袋裡的東西盡可能倒進這空白筆記中,然後做重新的連結與計畫,想清楚了,再把重點謄寫到數位筆記中管理。

在這一年中,有兩三次很混亂的思考階段,我都用這個方法理出一些頭緒。(你還可以參考這個筆記方法:一分鐘學會幫你理出頭緒的筆記 3 層空間格式法

6. 單純寫字

最後,大家應該都有發現,我雖然念中文系,但我是一個寫字很醜的人,這或許也是我不太喜歡把自己的記錄留念在紙本筆記的原因吧!

不過單純把字寫出來,即使像我這樣字很醜的人來說,也可以是一種抒發。這時候不一定是什麼記錄或靈感收集,就是單純把某些話寫出來,可以讓自己安定,你也可以試試看。


以上,就是我的 2016 紙筆手帳的記錄回顧,我自己找到紙本跟我的數位筆記(Evernote)最好的搭配是:

讓紙本筆記負責圖解、視覺的思考,用來做行動時間的一種「特殊 App 」,並且當作思考的重要輔助

其實我也想過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我買一台 Windows 平板加筆,或是 iPad 平板加筆,會不會也能滿足上述需求,甚至同時兼顧紙筆與數位的優點呢?因為我還沒有這樣的深入體驗,歡迎大家來補充建議。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筆記術-2] 改掉畫重點與抄筆記習慣,寫與說的筆記更有效學習
- 做好大人的學習筆記:如何開始建立你的技能系統?
- 子彈筆記術(上) Bullet Journal 快狠準清單日記法教學

(本文出自電腦玩物,原文請點此

圖片來源/Angie Torres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繼續閱讀 數位工作術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消滅「手動」的煩人庶務!掌握 Vibe Coding 三原則:一天做完8件事,保留更多時間給自己

2025-08-18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8 年前,中文系出身的 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決定嘗試學 Python。當時,她滿懷期待地報名了線上課程,卻在最基本的環境設定就被卡住。只為了跑出一行「Hello World」(程式設計的第一個小測試,代表環境設定成功),她耗掉兩周時間,卻什麼都看不懂。

終於,她選擇放棄。這段經驗,成了她心裡的陰影 ——「學程式」,似乎是文科生跨不過的鴻溝。

好消息是,近年生成式 AI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也為許多文科人才,開啟 Coding 的新可能。

文科人才正在起飛!掌握3原則,用 Vibe Coding 解決煩人庶務、開啟全新機會

Sofia 回憶,第一次透過自然語言指令,讓 AI 生成並運行一段程式碼時,她驚訝地發現:原來語言本身,就是最強大的程式能力。 而這,便是 Vibe Coding 的核心:只要能清楚描述需求,就能讓 AI 自動產出可部署的程式模組。

Sofia 的第一個 Vibe Coding 專案,就是解決工具切換後的難題。公司決定「全面匯入 AI」後,原本依賴 Asana 的行銷工作流被撤換,她必須在 Google Workspace 裡重新建立流程。過去,四面八方的訊息透過 Asana 自動化分類;但現在,這個系統不見了。

總不能每天人工去翻吧?於是,她透過 Google Apps Script,把 Email、網站表單、社群訊息通通接到 Google Chat 的同一個 Space;接著,再用 OpenAI 的 API 自動產生摘要,判斷訊息是否有用,甚至幫忙過濾掉 spam。

結果,團隊能更快聚焦在真正需要回覆的訊息上。當訊息一口氣變得清爽、只剩下真正需要處理的內容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這就是 Vibe Coding 的 first win —— 一個小小的腳本,馬上把混亂變有序,省下無數零碎時間,也讓團隊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AI 的威力。

這段經驗讓她體會到,寫程式的重點不在語法,而是 Prompt 是否說得清楚:要處理什麼情境、要完成什麼任務、最後要輸出到哪裡。 這三個原則,看似簡單,卻是文科生最能駕馭的地方。因為核心並不是「會不會寫程式」,而是「能不能清楚表達需求」。

關鍵原則 Prompt 說明 Sofia 的案例
明確情境 先描述清楚工作場景 客服訊息分散,需要集中管理
清楚任務 指定 AI 要完成的具體工作 自動分類、產生摘要、先擋掉垃圾訊息
具體輸出 說明要在哪裡、以什麼形式落地 生成能在 Google Apps Script 部署的程式碼

「你不需要完全看懂所有程式碼,只要理解哪個 function 代表哪段邏輯,剩下的 debug 都交給 AI 來解決。」

不事事求人、用說的就能寫程式!一套「工具箱思維」讓專業被看見

原來,Vibe Coding 的主要進入門檻,是透過自然語言把「需求」講清楚。想清楚這一點,或許會讓許多文科生豁然開朗:寫程式不再是懂 Code 人的專利,而是人人能擁抱的新機會。

Sofia 比喻,AI 像是永不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笨」,都能耐心回答。過去學 Python 時,複雜的設定和艱澀的邏輯讓她挫敗,即便找到同事請益,也會擔心打擾對方。

如今,AI 能直接協助 debug、解錯誤訊息,讓學習過程變得安全而有信心;這種分工方式,也讓她更快跟上公司的全 AI 浪潮。「AI 幫我解決了寫 Coding 會遇到的基礎、初階問題,真正無法解決時再請人協助。」

有了幾次成功經驗了後,她進一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Vibe Coding 工具箱」。在她眼裡,每一個 AI 模型、每一個小工具,就像是工具箱裡的不同零件 —— 有的擅長生成文字,有的擅長寫程式,有的更適合做跨平台整合。關鍵不是死守一個工具,而是懂得比較、測試,找到最適合自己工作的組合。

這樣的「工具箱思維」,也成為她在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微型線上課的設計核心。在微型線上課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Vibe Coding 不只是 Prompt 技巧,而是一個讓你能靈活組裝的工具箱。當這個工具箱在你手裡,你就能在職場裡隨時拿出最合適的解法,讓你的專業被看見。

省下更多時間給更重要的事!效率鬼速提升,5 分鐘就看見成果、展現專業

Sofia 說,自從兩年前開始用生成式 AI 幫忙處理日常工作後,時間大幅縮短。過去需要一周完成的 8 件事,如今一天就能完成;這讓她能把更多心力投入到行銷策略規劃上,而不是被重複性的貼文、報表埋沒。

效率好壞,往往是團隊能否成功推進多個專案的關鍵。台灣不少公司人力有限,卻要同時承擔策略與執行。能善用 AI,才有餘裕專注在最有價值的部分。

或許你也曾經覺得,Coding 離自己很遠;或許你也像 Sofia 一樣,曾經被複雜的語法和環境設定嚇退。但現在,新的機運之門已經打開了。

在這個 AI 時代,別再把自己鎖在 PPT 和文件裡。勇敢試試 Vibe Coding,讓你的文字與想法,成為世界看見你的舞台。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