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Joeri Mostmans via shutterstock

PS5 要來了?從 SONY 縱橫市場 25 年祕辛,拆解 PlayStation 5 背後布局

2019-10-24 未來商務產業焦點 楊智傑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編按:PlayStation 5(以下簡稱 PS5)要來了?最近遊戲界關於 PS 外形、價錢、效能傳言不斷。根據 ComicBook 消息指出,PS5 將會在 2020 年 12 月 4 日發表,價格為 499 歐元(約新台幣 17000 元)。你買單嗎?曾經被看衰的 SONY,為什麼能憑藉 PlayStation 系列產品縱橫遊戲業,甚至在市占率上強壓微軟、任天堂?

身為遊戲業的門外漢,沒有任何開發經驗,還被玩家及投資者看衰的 SONY,是怎麼一躍成為今日遊戲機市場的霸主?SONY 如何應用開放策略,打敗曾推出《瑪利歐兄弟》、《薩爾達傳說》等電玩史經典,且無論在文化資本、開發團隊和玩家數量上,都沒有人足以匹敵的任天堂公司?其中的啟示足以借鏡。

25 年前,SONY 還是個專注製造電視及隨身聽的製造商。但當時 SONY 互動娛樂執行長久多良木健的一個意外決策,永遠改變了家用遊樂器世界的格局。

其實「任天堂(Nintendo)」三個字幾乎是家用遊樂器的代名詞。在一次替任天堂代工光碟機的商業合作破局後,SONY 的久多良木健不顧內部反對,決定用此光碟機雛型來開發自家的遊戲機。雖然 SONY 自家有光碟生產的優勢,及一塊良好的商用 3D 繪圖晶片,但前有任天堂這個巨人擋著,要突圍並非易事。

lite-photo-03-1024x576
Nintendo

當時任天堂對第三方遊戲開發商,可說非常嚴格,除了開發機昂貴,任天堂還會向開發者收取一半版權收入,對卡帶生產數量也是嚴格限制,導致只有高度技術及資本集中的開發商才能與任天堂合作。但也因此,當時任天堂推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品質保證的大作。

利用「成熟市場」,打造後進者優勢

SONY 決定另闢蹊徑。 藉由制定較寬鬆的條件、撰寫更友善的支援手冊,並透過提供較低價的 PlayStation 開發機台來吸引開發者。此外,SONY 也放棄雖相對昂貴、但可防拷貝的卡閘式儲存,而採用可以快速因應市場口碑狀況,調整生產量的 CD-ROM 光碟。這樣的結果雖然產生劣作和盜版增加的情況,卻讓 PlayStation 的知名度及市占率加速成長,並吸引真正優質的開發商投入開發陣營。

此外,SONY 還採用敏捷的「減法策略」:快速更新產品的推出周期(PlayStation 曾在一年內推出 3 個硬體改版),每次斷然拿掉不重要的功能,如較少用的 S 影像端子、簡化基板等來降低成本,更加擴大了競爭價格的優勢區間。

但回頭看 SONY 急遽擴大合作夥伴的手法,其實是隱含風險的。老遊戲玩家不可能忘記 1983 年的 Atari 崩潰事件 ── Atari 作為第一台普及的家用主機,曾壟斷過歐美市場,卻由於缺乏對第三方開發商的約束(連桂格燕麥公司都成立了遊戲部門 U. S. Games 投入研發),使得市面上炒短線、仿製、劣製的低品質遊戲充斥,讓玩家對遊戲業產生集體不信任,最終造成全球遊戲產業的雪崩式沒落。

相較於此,SONY 則在平台的封閉與開放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SONY 一方面是 CD-ROM 光碟的規格制定者,一方面,卻不怕盜版玩家和二線開發商「玩髒」他的品牌,變成下一個 Atari。為什麼呢?其實只要了解當時的玩家市場,就知道 Atari 事件不可能重演。

1994 年,經過任天堂時代的洗禮,遊戲玩家早已是些敏銳、成熟的消費者,而相較於 Atari 時代的資訊封閉,坊間也有更多電玩情報(如對遊戲評價出名嚴格的ファミ通週刊)、幫助玩家培養市場的消費意識,因此儘管 PlayStation 上遊戲良莠不齊,市場已有了自我淨化的機能。

而這些被盜版遊戲養大的玩家,在經濟獨立後,則往往更會出於一種補償心態,成為 PlayStation 正版遊戲的支持者。

gaming-girl-kids-1103555-1-1024x682
Pexels

從「目標受眾」決定軟硬體發展策略

根據統計,PlayStation 4 在 2019 年的市占率為 56%,勝過同期機種微軟 Xbox One 的 25%,以及任天堂 Switch 的 19%,PlayStation 部門營收則穩占 Sony 各部門龍頭,超過半導體業務部一倍。

但是今日的 SONY 則又對玩家市場有了不同預期。

SONY 在對 PlayStation 5 的展望上,指出重度、核心(Hardcore)玩家才是撐起接下來遊戲市場的主力,而能夠開發此種 3A 等級遊戲(指的是畫質精細,製作規格宏大)內容的,唯有少數傳統的遊戲大廠才有可能。

這個政策可以在今年東京電玩展(Tokyo Game Show)看出端倪。SONY 在今年停止了贊助象徵支持獨立遊戲精神的 Indie 遊戲區,轉手讓給任天堂。而以往保守、菁英的任天堂,則因其新主機 Switch 輕量化、休閒化的市場導向,愈發重視與中小型、高創意的開發工作室的合作。

電子遊戲一向是硬體發展、軟體技術與娛樂市場匯流的三角點,25 年前的 SONY 找到了這三者的平衡,打造出傳奇般的 PlayStation,其中的眼光與策略,至今仍值得借鏡參考。

(本文出自未來商務產業焦點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永續競爭力,從人才數據開始!HR Max 打造企業數據驅動的治理力

2025-10-13 經理人 X 104人力銀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核心,電子、製造業高度出口,任何國際永續規範,都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接單,如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範,都對出口導向產業衝擊深遠。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也指出,2023 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2050 淨零」路徑,以及 2025 年起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提交永續報告書,都讓 ESG 躍升為企業顯學。

然而,現實卻出現落差。多數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建置碳排系統,人資數據治理上仍停留在紙本與 Excel。當永續揭露範疇不只限於碳盤查與財報,與「人」相關的指標——包括留任率、薪酬公平、多元共融等也成為揭露項目;一旦遇到上游客戶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離職率、薪酬結構等關鍵人才數據,甚至完整的通勤與差旅碳排數據,又有多少企業能辦到?

ESG治理的數據缺口

「雖然多數企業手上有員工資料,但往往散落在不同部門與系統,蒐集仰賴人工,導致計算繁瑣、錯誤率高,也難以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這些結構性問題,都讓永續報告難以落實。」

張詩音指出,當員工留任率、培訓參與度、或DEI 相關指標如性別比例、族群比例等數據逐漸成為投資人與市場的關鍵觀察指標,HR 卻缺乏工具輔助,無法即時輸出可信報表,或報告書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支援決策,也就無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
經理人

「HR需要有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所以人資必須數據轉型,否則無法在人才永續治理上建立透明度,更難累積長期的數據資產。」她強調。

HR Max 的數據解方

為協助企業突破困境,104 人力銀行推出 HR Max 系統,結合人資管理、人才發展與永續治理三大構面,透過模組化架構涵蓋招募、出勤、薪資、排班、教育訓練等服務,協助企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讓 HR 掌握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快速支援 ESG 報告需求,一鍵產出人資相關永續報告。

除了系統採模組化設計,還能串接 ERP、CRM,做到「一次輸入、全面整合」,減少重工與資料落差,導入後可節省五成以上行政作業時間。

此外,HR Max 的 ESG 模組還可支援範疇三碳排查。張詩音說明:「過去企業要蒐集員工通勤或差旅資料,常得靠人工一筆一筆彙整,不僅耗時,還容易出錯。現在系統能直接整合員工差勤與交通方式,透過 Google Map API 自動計算里程與碳排放量,自動計算盤查年度內一整年的碳排量。原本需要一到兩週的碳排計算,現在最快一天就能完成!」

同時,HR Max 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與自訂報表功能,不僅能即時掌握人資趨勢,還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企業在產業中的位置。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解釋:「以薪酬為例,HR Max 可結合 104 薪酬調查資料,協助企業檢視薪資結構是否具市場競爭力,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招募與留才策略。」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
經理人

人才永續的戰略挑戰

「回想過去 HR 系統工具要買一套光碟安裝軟體,功能大概就算薪水、管考勤,屬於很封閉的系統。」張詩音回憶,那是 HR 角色仍以後勤支援為主的年代。如今隨著數位化與 ESG 浪潮興起,行政效率已是基本盤,人資更被期待能即時掌握數據,支援營運決策,「這也代表 HR 要往更高的戰略高度走,成為組織的『永續人才顧問』!」

楊庭懿也補充,104 人資學院除了開發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 HR Max 人資系統外,也透過顧問服務與其他專業服務,協助 HR 建立 ESG 知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讓工具與專業並行,確保永續推動能真正落地。

隨著 AI 浪潮掀起,也推動人資角色再進化。張詩音透露,104 正規劃推出「員工 AI buddy」,作為員工的第一線 HR 夥伴,能即時回應常見需求,從假勤查詢、流程操作到職涯發展建議,都能獲得初步支援;而重要議題仍由 HR 承接,確保專業判斷與人性化關懷並行。「AI 可以先行回應,讓同仁不必等待,更釋放 HR 的時間,專注於更具戰略性的議題。」

張詩音強調,人資數據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放生產力,讓 HR 從行政事務走向策略決策。唯有人資能在數據驅動下發揮洞察力,企業才能真正建立人才永續的韌性與信任。

立即了解104 HR Max人資系統:https://104ha.com/D8XcY

104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104人力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