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194期

別把你的時間,拿來做無謂的瑣事!高效工作的第一步:聰明管理時間

2021-01-05 整理‧撰文 吳美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都如何運用一天的工作時間?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分享一個案例,他曾問某公司董事長的工作內容,該董事長認為他的時間有 1/3 花在跟高階主管談話、1/3 跟重要客戶談話、1/3 投入公益服務。但當他請祕書幫他記錄時間後,發現他的時間大部分花在打電話追問工廠進度、幫他認識的客戶安插訂單,而且由於他的干預,還造成工廠生產速度變慢。

這是工作者常見的毛病,認為自己花時間在高產值、很重要的任務上,只要仔細檢視,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

工作者經常埋怨時間不夠用,但回想一天的生活,一早進辦公室,忙著回覆待處理的電子郵件,回覆完準備做正事時,突然一通電話進來,跟你討論客戶的狀況;講完電話後,只剩一個小時可以處理份內的事,時間還不夠你蒐集資料;緊接著是和客戶餐敘,下午又要開半天的會議。整天下來,忙得團團轉,最重要的專案還是沒有任何進展,只好含淚把工作帶回家。

杜拉克(Peter Drucker)表示,大部分工作,尤其是知識型工作,即使是很低的產出,都會耗費大量時間,例如一份報告,光是蒐集、整理資料、到草擬初稿,可能就得花費 6 至 8 小時。

但「時間」與其他資源不同,企業裡的人力、物資、廠房、甚至是資金,可以用金錢換取或找其他替代方案,只有時間無論如何不可能增加。如何有效運用,是所有經理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欲達成高效工作,首先,你必須弄清楚你平常把時間用在哪些地方;接著減少沒有生產力的時間花費;最後是盡可能把零碎的時間,整合成可連續運用的大量完整時間。

你的時間都花在哪?找出無生產力的活動

記錄,是抓出時間浪費最簡單的方法。不限於任何形式,你可以自己寫時間日記、請祕書幫你記錄,重要的是, 每件事情要「即時」記錄,在事情發生時,就把你正在處理的事情、花費的時間寫下來 ,而不是事後回溯。記錄一段時間之後回頭檢視,例如每半年回顧一次,檢討跟修正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董事長案例,藉由檢視時間紀錄表,找出沒有生產力、浪費時間的活動。工作者要針對時間紀錄表上的項目,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如果不做這些事情,有什麼差別?」 如果答案是,「不會有任何差別」,就無須再做這些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 「我的時間紀錄表上,哪些活動可以請人代勞?」 把不需要親自處理,而且其他人可以代勞的事情,交代給部屬或同仁處理,像是飯局、拜訪舊客戶的出差行程、沒有自己在場也能進行的會議,把時間留給最重要、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上面。

通勤時收發email,一進辦公室立刻開工

工作者記錄自己的時間花費後,會發現繁瑣、卻必須執行的事情,占據大半工作行程,像是開頭提到的會議、收發 email 等,這個事實可能令人有點沮喪,但是使用一些技巧,就能有效增進處理瑣碎事情的效率。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指出,領導者可以向部屬發問,「我做的哪些事情,不僅沒有提升你的效能,還浪費你的時間?」就會發現大部分會議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人參加,只需要邀請跟有直接相關的人參加即可。

但是在專案衝刺、不得不開會了解團隊近況時,《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建議,與其一、兩個月才召開一次冗長的會議,不如每天召開會議、每次 15 分鐘為限。會議主持人向團隊詢問,「你昨天做了什麼事情,協助團隊完成目標?」「你今天打算做什麼事情,協助團隊完成目標?」「有什麼阻礙團隊前進的因素?」以快速掌握專案進度。

《10 分鐘完成每件工作》提到,通勤時間最適合拿來處理 email,無須每封閱讀,先瀏覽寄件人、信件主題與開頭的幾行內容,判定是否與自己有關;有些需要你花時間思考如何回覆,可以另外空出時間答覆,先去閱讀其他需要你閱讀的信件,才不會因為一封 email 耽擱整體流程。

只需要回覆「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的信件,工作者就無須花太多時間構思內容;若是需要經過公司內部協調的,事先回覆對方,「收到信件,但因公司內部需要討論,請再給我一個星期」,才不會讓對方再打來確認。

瑣碎雜事集中處理,預留不受干擾的時間

弄清楚時間花費在哪裡後,《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提及, 工作者必須整合可自行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期間內不受打擾完成重要工作 。一個星期安排一到兩天專屬自己的時間,將會議、問題討論等活動排程在其他工作天;或者每天早上安排在家工作一小時,將精神最好的時段保留給關鍵任務。

手寫也有助於提醒自己聚焦重要工作,《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提到,每天早上開始工作前,先寫下今天有什麼待辦事項,在筆記本左邊寫下最重要的 3 件事情、右邊寫下如果還有時間或空檔時,想要處理的任務或生活瑣事,以可視化的方式,提醒自己專注完成於今天的目標工作,不被其他任務吸引而失焦。

《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指出,每天一早預想每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寫下當天的活動。日常工作盡可能要保持規律,從需要完成的事情當中,找出基本模式,把類似的活動放在一起,例如打電話、收發信件,集中起來在某個時段一起解決。

時間是稀少的資源,杜拉克表示,除非工作者能好好管理時間,否則難以管理其他資源。分析自己如何運用時間、刪去不必要活動,預留不被干擾的空檔,是邁向高效能的關鍵。

規畫月計畫表,重要任務先填入
經理人
寫下理想的一天時間分配,梳理工作節奏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