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194期

為什麼你的付出,從來沒被組織看見?一流菁英的工作法則,跟你不一樣

2021-01-05 整理‧撰文 周頌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提及一個故事,一家美國大型商業銀行的經紀部門,工作內容是代理企業證券的轉讓和登記,收取服務費獲利,整體還算賺錢,沒出什麼差錯,卻也沒什麼突破表現。

直到新任副總裁到職,一切才有了轉機。他一上任不是盯緊例行事務或業務開發,而是問:「經紀部門可以有什麼貢獻?」事實上,經紀部門接觸的客戶都是企業的高階財務主管,這些人掌握採購決策大權。換句話說,經紀部門可以藉此推銷銀行的其他服務,成為銀行的行銷部隊,為自己創造價值,也為銀行帶來更高的業績。

杜拉克解釋,透過自問「我可以貢獻什麼?」一方面避免追求錯誤的目標,一方面擴大能提供的價值。從上述例子來看,經紀部門對於自己能產生的成果缺乏新的想像,成績當然也就不上不下。因此,想要達到高效能,得先定義你的工作。

問問自己「你的工作是否無可取代?」

一般來說,組織的關鍵產出都很明確,舉例來說,企業產出就是和銷售額或利潤有關的經濟成果、醫院的產出就是治療疾病和安撫病人等。

但有時候我們會被原本的工作框架限制,習慣用舊方法做事,無法更宏觀地評估自己的價值。就像開頭的案例,只知道做代理的行政工作,忘了還可以運用手上客戶的聯繫方式,做更進一步的顧客經營。

因此,高產出人士在設定目標時,可以自問「我能貢獻什麼?」,評估自己的工作價值。

《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指出,想要做到讓主管、公司超乎期待的結果,一個大原則是做超出薪水與職位的工作,又細分為以下 5 個指標:

1.做的事情是否比領到的薪水還多?
2.做的工作是否超過目前的職位內容?
3.沒有你就無法完成的工作有多少?
4.你為組織帶來什麼改變?留下多少資產?
5.同樣薪水能找到做相同工作的人才嗎?

試想,「看起來像是有在做事,不在好像也不會有什麼關係」的員工,和「只要一離職,很多專案就會停擺,日常工作也沒辦法進行」的人相比,顯然會被認為做事更有效率,升遷、加薪的機會自然大幅增加。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上頭指派,即使你把工作做好,功勞也會被分派任務得宜的上司拿走。另一方面,被交辦的工作也可能是你不擅長或不喜歡,很難做得更好。

你該思考的是,如何「自主」成為業務或專案的起點,如同勵志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所提出的黃金圈法則(Golden Cycle),找出自己的興趣、發揮才能,才會產生責任感,督促自己往上爬。

想把事情做好設定可量化的指標,定期檢查達成率

設定一個大方向、大目標之後,還得拆分成小項目,逐步執行、提高達成率。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雖老生常談,卻是評估個人效率最快、最簡單的標準。

用OKR釐清最重要的任務
經理人

《效率決定競爭力》指出,企業將營運目標經過統計、分析後,拆解為各部門、個人可執行的任務,其中必須包含明確的數字,稱為關鍵績效指標。比如,產品的良率、每年開發新品的數量、每月的銷售額等。杜拉克比喻,如果企業是一架飛機,關鍵績效指標就像儀表板,第一時間提供最正確的駕駛資訊,確保機師(員工)飛行在軌道上。

一個好的關鍵績效指標,須符合「SMART原則」:
1.具體化(S,specific) 。清楚列出具體且重要的工作事項或內容,切忌模糊、籠統的雜事。例如,比起拜訪客戶,拜訪A公司的客戶相對具體。
2.可量化(M,measurable) 。盡可能以數字描述工作產出,如一周拜訪3位客戶,而不只是拜訪客戶。
3.可實現(A,attainable) 。無論是遙不可及或輕鬆達成的目標,都屬於無效目標,例如一周拜訪一位客戶就是「不痛不癢」的目標。
4.關聯性(R,relevant) 。個人或部門的目標必須與公司的營運目標密切相關,而非考量私利。例如隨著公司主力開發項目變動,應開發新廠商,而不是固守舊客戶。
5.時效性(T,time bound) 。依照組織進度,設定完成目標的期限,以時間壓力迫使自己往前推進。像是設定1月10日前完成客戶資料建檔。

《效率決定競爭力》裡寫到,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強調,當數字管理公開透明,公司上下的目標一致,才能夠齊心向前。以王品評估開發新品牌來說,須通過 3 個標準,分別是能做到 5 億元市場、能開到 20 間分店、能有 1 成以上的獲利;通過初步評估,實際營運則根據「一五一方程式」,即每投資 1000 萬元,第一年要有 5000 萬元營收、1000 萬元獲利。

列出「TT表」,檢視投入和產出
經理人

快速做出初步成果,留時間給二次校正

當然,比起設目標,確實執行是更大的挑戰。《最高學以致用法》作者、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提到,人常因為惰性,無法堅持導致失敗。

樺澤提醒,就算你拚命努力,用意志力約束自己,最後的結果時常不如所願;想讓自己的動力更持久,不如想辦法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好比興奮劑,愈多愈能感到快樂,大腦會想做讓自己開心的行動。

最易實行的方法是記錄結果,一旦做出成果就犒賞自己。樺澤建議每天做紀錄,規定一個固定時間,每天確認成果,大腦看著一天一天離目標愈來愈近,就能夠持續分泌多巴胺。當你完成一個中程目標時,試著犒賞自己,來場期待已久的小旅行、觀望很久的套書等,維持愉快心情,大腦就會被制約成「每完成一個目標就會有獎賞」的機制,更容易堅持。

另一方面,以找資料、做報告為例,不少人一開始都以「100 分」為目標,以至於遲遲無法開始,等到期限將至才匆匆完成,壓縮到修改時間,反而交出不夠滿意的作品。樺澤觀察,大部分的人投注 80% 的時間一口氣完成,剩不到 20% 的時間修改;最好的比例應該是 5:5,也就是初步完成與琢磨修改的時間各占一半,全部完成再透過充裕時間的修正,才能提升結果的品質。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