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男

疫情也怕她的氣勢!獲利破 300 億,外籍女社長 Sarah 有何本事?日本麥當勞谷底翻身實錄 ②


日本麥當勞(McDonald's) 這幾年真的是脫胎換骨,在加拿大國籍女性社長卡薩諾瓦(Sarah Casanova,以下稱 Sarah)的帶領下,一路爬上巔峰,連疫情也無法阻擋日本麥當勞的氣勢,去(2020)年營業利益更創下新高,來到日幣 312 億,讓許多當初不看好 Sarah 的餐飲市場觀察家跌破眼鏡。
Sarah 是怎麼做的?她的改革路線,與前社長原田泳幸差在哪?
原田在面對麥當勞第一次低潮時,曾提出回歸「原點」的口號,而接手的 Sarah 也是如此,不過兩人的策略有所不同。原田主打「品質、服務、清潔」的原點回歸,從各種跡象觀察,推測他當時應把不少心力放在「吃」,也就是「產品」上。實際執行的大方向是:不賣不像麥當勞的產品、重視出餐速度,並在後期也開發出宣揚麥當勞食物美味實力的高價值產品(日幣 1000 元)。
原田選擇集中資源在產品路線的策略,在當時看來其實是有成效的,但 前篇 也提到,時間軸拉長之後,競爭對手、社會事件紛紛出籠,當初的策略在時光的演變下,也需再重新定義,來符合最新的消費趨勢。
一接棒就四面楚歌!日本麥當勞被爆使用過期雞肉,面臨第二次低谷
日本麥當勞的最近一次低谷(第二波低谷),是從 2014 年被國內外媒體報導使用過期雞肉開始,這使日本麥當勞的食品安全信賴被嚴重摧毀,業績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雖是供應商的問題,但就是有使用到,以下簡稱該事件為雞肉事件)
不過,在雞肉事件的前一(2013)年,日本麥當勞的營業額與 2012 年相比,就已經減少了 11%;而雞肉事件後,2014 年營業額又比 2013 年少了 14%。光這兩年業績就少了近四分之一。隔(2015)年初,雞塊裡又被發現不明的塑膠異物。連年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日本麥當勞不只丟了業績,還失去了顧客的信心。
Sarah 的改革路線:不只偏重產品面!致力打造 Fun Place 的用餐體驗
2013 年原田下台、Sarah 接棒,一上任便遇到雞肉事件,便瞬間成為各大媒體的箭靶。因為在麥當勞的經歷皆以行銷類的工作為主,且是一位外國人,所以不少日本媒體都一面倒、一路看壞她的表現,更讓她難以做事、推動改革;知名餐飲評論家更直言,「應該過不了多久(Sarah)就會被換掉吧。」
Sarah 上任後的改革方向,雖然也是回歸原點,但與原田押在產品路線不同,她則是 「更上一層樓」的回歸,聚焦在「Fun Place To GO」的品牌核心,這也成了她的核心任務。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口號的反應,是像時間暫停一樣的停下來思考,「那麼好的標語怎麼被麥當勞用掉了」。一直到現在,我也還想不出有什麽比「Fun Place To GO」更實際的口號。為何我會覺得實際?看幼幼班小朋友的反應就知道了,通常小孩子聽到要去麥當勞,反應都會超級開心,而這個原始、最不受干擾的情緒反應,正好說明了這個訴求多具體地反應顧客的真實期待。
大部分經理人認為「產品」最重要,但 Sarah 很清楚地瞭解,在日本麥當勞的案例中,「整體最佳」才是顧客所要的,要均衡地分配資源到氣氛、行銷、環境等面向,不再只是偏重產品面,「Fun Place」的綜合力才是真正的回歸原點。
策略 ① 面談逾 350 位媽媽!收集訊息、聆聽顧客與員工的聲音,驗證改革方向
Sarah 做的事,跟她本人的背景一樣平實、不花俏。與一般受過正規訓練的 MBA 一樣,第一步就是收集訊息,她決定從顧客、員工等兩大方向下手。
要從顧客端確定「Fun Place To GO」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最簡單的就是詢問顧客目前的期待是什麼、設定的策略是否有符合他的期待。過程中,Sarah 發現日本麥當勞超過一半以上的顧客都是女性,且身份為媽媽的占了大多數,所以她就針對全日本 47 都道府縣的 352 位媽媽做了面談,用「媽媽的視角」重新了解顧客對日本麥當勞的期待為何。
而員工端的訪談,除了了解員工對目前公司的想法、建議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穩定人心。當公司面臨低潮時,除了業績流出外,通常人才也會跟著流出。為了避免人才也跟著出走,這個「預防性」的訪談就非常重要。雖然當時日本麥當勞內部的氣氛非常低迷,但根據當時的調查,仍有 94% 員工認為在日本麥當勞工作是一件榮譽的事。這個結果也讓日本麥當勞吃了定心丸,對改革更有信心。
根據 Sarah 本人的描述,一系列訪談中,大家對日本麥當勞最期待的就是「Please make McDonald's fun again!」這也讓她更確定了「Fun Place To GO」大方向上沒什麼大問題。
策略 ② 約束限定產品宣傳!聚焦行銷「常規性」產品、往有趣、新奇方向前進
除了檢討無法追蹤成效的促銷活動外,Sarah 還做了一個很有邏輯的決定,就是把宣傳的主力聚焦在「常規性產品」(Regular Products,即:任何時候都買得到的產品)上,調整季節性或期間限定產品的宣傳比重。
邏輯很簡單,季節性或期間限定產品雖然也重要,但因特定時間後就沒銷售了,所以之前投入的宣傳就歸零,一切還要重來。但如果聚焦在常規性產品,就能累積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消費者產生需求時,腦海中就能馬上浮現出麥當勞,產品也是顧客全年能買到的、宣傳的時間也較能最大化。
但在實踐上,常規性產品都一成不變、沒特色,那要如何宣傳呢?Sarah 的策略關鍵字是:多元、有趣。舉一個日本麥當勞的成功案例,也就是將常規性產品結合有趣、好奇元素的「巧克力薯條」。
這產品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原本的薯條淋上棕色及白色的巧克力醬。加上巧克力醬後的薯條,大大增加了有趣程度,加上因為很難想像是什麼味道,熟悉、有趣加上驅使顧客好奇心的組合,一舉在市場上掀起話題,顧客紛紛分享自己吃完後的感想。除了讓麥當勞占據話題版面、加深品牌印象外,還對原本百年不變的薯條提出新吃法,有「Fun」的元素,也讓常規性產品(薯條)再次成為日本麥當勞中菜單的熱門餐點,更貼近了「Fun Place To GO」的理念。
策略 ③ 3 年翻新 1500 間店!比起要求員工一直笑,用更穩健的做法改造氛圍
店內氛圍、用餐體驗上,要如何把日本麥當勞變成真正的「Fun Place」?當然規定員工笑臉迎人,透過人的努力打造 Fun 的環境,都是麥當勞一直很努力做的事。但無論在哪家公司,只要是透過人去執行,效果總是會因人而異,不能保證所有員工的輸出都一樣。
所以日本麥當勞就把營造「Fun Place」的手段,延伸到店鋪改裝上。其實只要店鋪夠新,座位及空間舒適,自然就能接近跟「Fun Place」的距離;且改裝只要廠商按圖施工,就能打造出與最初規劃一樣的空間,不用擔心員工因人而異的表現,執行上比較沒有落差的問題,是營造「Fun Place」的眾多方法中,最穩健的做法。
日本麥當勞在回歸原點的第一年,只有 25% 的店是相對新的,但 3 年後幾乎超過一半的店(約 1500 家)都有做改裝。這是一個在財務上非常大的數字,如此龐大的投資如果沒做好財務規劃,是有可能讓日本麥當勞再次陷入多年赤字的,但執行後的結果顯示,日本麥當勞給顧客的印象從「主打高 CP 值的漢堡店」搖身變成「媽媽們歡樂聊天、泡小孩的空間」,新穎的店鋪也讓日本麥當勞更靠近 Fun Place 了。
策略 ④ 與百名意見領袖合作!加速新品上市速度、數量,策略性宣傳正面訊息
當時的背景,可說是「日本麥當勞一過街,媒體就紛紛發箭」。從食品安全、口味、環境、經營方針,甚至到經理人等,無一不受到媒體的高度檢視。當媒體上都是評論你公司的訊息時,消費者對你也很難有什麼好印象,那你想翻身也就更困難了。
Sarah 如何平反這些訊息?一個個反駁嗎?日本麥當勞所採取的方法,還蠻能運用在其它的情境,也就是「love over hate」。簡單來說,就是不理會評論類的訊息;反之,自己大量製造、散佈正面訊息,讓這些正面(love)訊息覆蓋掉(over)負面(hate)訊息。當網路上充滿著日本麥當勞的正面訊息時,自然能拉低評論類訊息被看到的比例。
日本麥當勞的第一步,是檢視新產品上市流程,縮短新品上市的時間、提高速度與數量。如此一來,每年上市的新產品數就變多了,可提供媒體報導的新品次數、數量也就增加了;另外,再結合百名以上的社群平台意見領袖,提供新產品試吃會,試吃後他們也會傳遞、分享訊息(理論上大部分應該都是正面的)。這樣的策略,不但增加了自然正面訊息數量,且正面訊息的來源出自四面八方(各個社群),評論類訊息數量被排擠、討論氛圍被減弱,自然在媒體上的形象就能煥然一新。
Sarah 給你的啟示:多花心思、努力做有正面影響的事,成功自然就會找上你
Sarah 在上任之後,當然做了不只上述 4 項努力。能成功的重要關鍵,應該還是 Sarah 本人的人格特質,她曾提到:
生意跌落到谷底時,其實反而是一個檢視整體經營流程的好機會。做 Leader 一定要堅強,不堅強就無法持續改革。
Sarah 的這句話,其實與上述回歸原點的第 4 個重點類似,不要放太多心思在處理負面的事,多放心力去發想、創作對組織有正面影響的事,成功自然就會靠近你。
(本文由「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