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集團前執行長 楊秀慧

只會砍成本的主管太遜了!夏慕尼如何從「小番茄」找問題,確保公司獲利?


從會計師出身,習慣與數字為伍,我也希望數字是幫助我和同仁溝通,協助公司營運管理的武器。尤其企業經營,數字難免起起伏伏,利潤不佳的時候,大家努力提升利潤,在激烈市場中存活下來;業績亮眼的時候,大家又可能因為追求利潤而迷失初衷,這時候,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又是小番茄惹得禍?
在擔任夏慕尼總經理的時期,曾有段時間遇上景氣不佳,食材成本不斷上漲。有一位研發主廚很不開心地說:「最近營收不好,食材又漲不停,害我常常被區主管盯太高,別人買番茄一斤 23 元,我們買就要 28 元!」
過了兩個禮拜,區主管又在念這件事情,那位研發主廚就抓狂了,「我每天這麼忙,一堆事情要做,為什麼又是小番茄!你能不能給我更明確的指示,我現在到底要檢討什麼?不然我每天都被這些小事搞得烏煙瘴氣,都不知道該怎麼做事!」
既然知道主要的問題在於食材成本一直上漲,無法維持原本設定的利潤結構,同仁提議進行成本檢視的專案,請採購部整理食材支出高低排序、及將品牌前 20 大食材排序出來仔細檢討,結果專案進行了兩個月,並沒有什麼有效的結論,初期我一樣是「迷迷糊糊的清清楚楚」, 不急於出手。
直到開經營會報時,我告訴大家:「今天不開例行會議,我們來探討如何檢視食材成本結構。」就重要性原則,先針對前 20 大食材,一一討論每項食材的「價、量、組合、替代材」。
以雞蛋為例,在不影響口感、品質的前提下逐一探討,採購部有沒有辦法再去議「價」?菜色研發小組根據目前的菜色設計,有沒有可能調整「用量」?菜色的「組合」能不能做一些調整,讓食材搭配產生更大的效益?有沒有類似雞蛋的「替代食材」?當然,任何「價、量、組合、替代材」的調整,前提都是不損及餐點品質。
當時夏慕尼套餐中有一道主廚招待的「打破薑桔氣泡酒」。這杯飲品是希望師傅在顧客進門後,先在鐵板檯前「打破僵局」,邀請顧客踏上味蕾的旅行。所以研發團很有創意的用氣泡水加上薑汁、桔汁,研發出「打破薑桔氣泡酒」。
一開始我們是買玻璃瓶裝的氣泡水,結果在檢視成本時,同仁說價格很難再壓低,但是透過集體探討後,他們找到販售桶裝氣泡水的廠商,價格非常便宜。就這樣,不影響用量,也不傷及品質,只是找到不同包裝,成本就省了一半以上。
就這樣,我帶著同仁從「價、量、組合、替代材」一一探討,拆解數字背後的問題,思考可能的改變方法。雖然只針對前 20 大食材,其實已經解決成本結構 80% 的問題了,這就是 80/20 法則,從大處著手,才不會被捲入日常旋風。
其實,我只是運用對數字的敏感度和系統化的工作習慣,有節奏、有優先順序地拆解問題。探討的過程中,同仁就會發想出許多創意,因為他發現找到答案的路徑不會只有一條,而是有很多可能。這樣分析後,雖然營收數字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合理的利潤就出現了,再一次印證只要會「玩數字」,數字就會是協助營運管理的利器。成本結構的問題不是只有cost down一條路,只要找到方法,透過系統化的思考,都有可能找到其他解方。
而且數字是有生命的,就看你能從中看出什麼端倪。就像有時候檢討人事成本,會發現有些門店因為同仁的流動率低,薪資結構偏高,這樣是好還是不好呢?其實人力流動率低當然是好事,因為經驗豐富的同仁出錯率低,不用擔心他的服務品質;但也因為流動率低,同一個職位,這些同仁的職級可能比較高,薪資當然也高。如果檢討後發現薪資結構偏高的原因在於資深同仁多,流動率低,那我認為這就不是問題,不需要過度檢討,最怕的是不知道原因。
但如果是食材成本過低,我反而會擔心。因為大宗的食材都由總部統購,每間門店的價格應該是一致的,用量有多有少,或者有些耗損都是正常;但如果某間門店的食材成本低於平均值,或者低於成本結構的標準設定,顯然是用量不足,這就會傷及品質,而且損及顧客權益, 就應該要檢討。
55 元比 65 元划算?
看數字,除了要看「趨勢」和「方向」,還要看「絕對數字」,而不是看「相對數字」。 例如有品牌準備贈送給顧客的禮品,包括杯盤、名片夾等等,假設某個品牌有 20 家店,統計的禮品需求大約是一萬個,廠商報價一個 65 元,由採購部進行議價,當然大家都希望採購單價越低越好,於是廠商提出如果訂購量達 15,000 個,一個只要 55 元。同仁覺得 55 元比 65 元便宜 10 元,加上未來可能會用得上,很划算,於是就正式採購 15,000 個。
結果,每年盤點庫存就發現堆了很多禮品,甚至有幾年前沒消耗完的品項,整間倉庫都是這些小東西。後來我才發現,同仁常有這樣的迷思:55 元比 65 元便宜,多買一些很划算。
但別忘了,15,000 個 55 元是 82.5 萬元,10,000 個 65 元只要 65 萬元,總支出整整增加了 17.5 萬元。而且這多出的禮品最後可能有 30% 到 40% 都沒有用到,事實上並沒有比較省錢。另外每個月可能還要付庫存的倉租,還有每年盤點的整理成本和行政成本,反而更浪費!
會犯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同仁只看到「相對數字」,覺得 55 元比 65 元划算,而沒有看到「絕對數字」,其實是 65 萬元比 82.5 萬元更省錢。所以我後來時常提醒大家,要有「總成本」的概念,不要貪當下的便宜,也別忘了看「絕對數字」。數字是死的,就看我們怎麼使用它,如何賦予它生命和意義。
(本文出自《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商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