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第201期

工作好倦怠,該換跑道了?用「JD-R模式」重塑職務,不行再丟履歷也不遲

2025-06-26 整理‧撰文 周頌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的工作經歷如何?或許是大學因為分數上了某個科系,畢業後就找相關職缺;又或是亂槍打鳥,只要有工作做就好?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工商管理系教授珍.道頓(Jane Dutton)說, 極少數人能夠獲得一份熱愛且擅長的工作;多數人都做著一份「還可以」,甚至只是為了糊口「不得不」工作

如果你也覺得目前的工作「還行但不熱愛」,可以透過「全方位職涯思維課」線上課程,結合《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釐清自己的性格特質與潛在優勢,找出真正值得你投入熱情與努力的職涯方向。

人的一生中,將近 1/3 的時間奉獻給工作,這些不算夢想,只是「還行」的工作,有沒有可能變成意義的泉源?

運用手邊資源,提高職位價值

道頓等人展開研究,在沒有人會視為夢想的「低價值工作」(devalued work)中,是否仍有人樂在工作。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醫院工友,結果發現美國一家醫院的清潔人員,並非預料的「做一天算一天」的心態,而是「樂在其中」。原因是他們自視為醫療團隊的一分子,他們與病患建立關係,光是把自己看成帶來不同的人,就足以造成改變。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能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想法,調整自己正在做的事,從中找到延伸目前工作期望或內容的方法,就能提高工作的價值,道頓稱為工作塑造(job crafting)。

延伸閱讀:工作愈忙愈要克服倦怠感,如何做重複的事依然保持動力?

那麼,想塑造自己的工作該從何處著手?《你的工作該耍廢,還是值得拚?》提及「JD-R模式(工作需求-資源模式,job demands-resources)」(參見圖表),其核心概念來自職位資源,也就是使我們工作更順利的各項特質,包含以下面向:

1.工作的本質:工作的意義、工作多樣性。
2.工作的組織:工作的工具、可運用的時間。
3.工作的社交層面:回饋、同事的支持。
4.職務的外在特質:薪水、職位的發展機會。

提高「自己能做」的比例,打造理想的工作型態
經理人

經濟學家米凱.蒙戈(Mickaël Mangot)提出 3 個做法,首先從工作本身下手,聚焦目前令人滿意的職務內容,變換分配給各任務的時間和精力。例如,你厭煩每天追著業績跑,但喜歡教學,可以主動負責教育訓練,提高喜歡做的事的工作占比。

再來,強化職場的人際關係,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靈感,建立新關係,像是參加同樂活動、協助新人;重新界定現有關係,選定一位較少合作的同事,協助他解決困難。

當下讓你迷惘的曲折,也許回頭看才有意義

最後,思考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無論對自己、同事、客戶或組織,有什麼意義。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醫院工友,他們提供的不是清潔服務,而是為患者帶來希望。

如果你正處在轉職的十字路口,或是在現在的崗位上感到失去方向感,「全方位職涯思維課」能帶你拆解自己的職涯盲點,幫助你設計出真正有意義、能發揮天賦的工作版本,而不是讓壓力與不確定感掩蓋了你本來的熱情與潛力。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建議,當你冒出離職的念頭,或是覺得自己正咬牙苦撐,先別急著放棄,試著調整成「以目前來說夠好」的狀態,再重新設計自己的工作,或許可以免掉轉換跑道的成本、變得更快樂也不一定。

不過,如果你勉強告訴自己「夠好了」,就像紙盒裡裝的明明是牛奶,外包裝卻說是優酪乳,毫無意義。轉念的核心在於,接受現況後,改變我們投入注意力的方向,並採取實際作為。

即使做了不少改變或嘗試,你可能還是會疑惑有沒有用。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於 2005 年,勉勵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畢業生,「你不可能有先見之明,很多事情都是回頭看,才發現那些小事原來息息相關;你必須相信現在發生的事情,未來必定有所關聯。」

相關文章

找到你的工作驅動力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