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Kevin Liu

賈伯斯當年刻意「屏蔽」各產品的盈餘,蘋果為何卻因此愈來愈賺錢?


大部分人認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對於蘋果(Apple)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於產品開發設計的執著和堅持。的確,賈伯斯在蘋果一些經典的消費電子產品如 iMac、iPod、iPhone 的開發上都扮演關鍵角色,但他對於蘋果的影響和貢獻不僅是如此而已。
最近蘋果與遊戲公司 Epic 針對蘋果應用商店 App Store 分潤的訴訟戰爭,讓賈伯斯當年一個重要的決策曝光。蘋果現任 CEO 提姆·庫克(Tim Cook)在證詞中說明,App Store 的損益很難獨立出來的原因是,公司不希望部門間為了個別單位是否賺錢而產生爭議,因此沒有拆分單一部門的損益表,而這正是賈伯斯當年的想法。
1997 年賈伯斯回任蘋果 CEO,堪稱商業史的一大事件,事後看來,他也成功扭轉蘋果持續向下沉淪的命運,帶領這家公司重返榮耀。
賈伯斯上台後,首先宣布接受商場死敵--微軟(Microsoft)1.5 億美元的注資。蘋果當年風雨飄搖的慘狀,曾讓戴爾(Dell)CEO 麥可·戴爾(Michael Dell)直言,如果他是蘋果的老闆的話,會乾脆把公司清算,將餘款返還給股東。當然,賈伯斯沒有那麼做,並開始為蘋果的標誌性產品 -- iMac、iPod 與作業系統 macOS X 的誕生做準備。
整間公司只有一張損益表,有什麼好處?
除了引進微軟的資金外,賈伯斯當年推動的另一個重大政策是,取消公司內依「產品」設置事業單位的組織型態,而改以依「職能」劃分部門,例如行銷、硬體、軟體、設計等。
當年有超過 8000 名員工的蘋果,原本依產品劃分成麥金塔、資訊應用與伺服器等多個事業單位,每個事業單位都有獨立的損益表,即使公司已面臨虧損 10 億元的窘境,但各事業單位總經理仍僅關心自己部門是否有盈餘,而不在乎整個公司的營運狀況。
庫克指出,許多成本是由公司不同部門分攤,讓各部門為了成本如何分攤而產生爭執並不健康。而賈伯斯當年認為,如此將會阻礙公司的創新能力,這也是他毅然決定將部門改組,讓公司只有一張損益表的原因,就是希望部門在開發產品時,不會因財務壓力而改變決策,而能專注在開發最優秀且最吸引消費者的產品。
在這樣的組織之下,公司 R&D 部門主管的紅利、獎金與整個企業表現連動,而非取決於單一產品;財務單位不會因為成本因素,介入產品開發藍圖與時程;而工程單位也不會參與定價決策。
改造後的蘋果,也的確成為孕育當年開發 iMac 和 iPhone 等劃時代產品的環境,從而改變了人類科技生活的樣貌。《哈佛商業評論》分析,蘋果處於一個必須持續進行破壞式創新的市場,因此必須持續提供最好的產品,而非專注於短期的利益與成本。
蘋果至今仍維持 1997 年賈伯斯重回蘋果後改組的組織架構,從 1998 到 2019 年,蘋果的營收成長了 40 倍,成為第一個市值 2 兆美元的企業。賈伯斯當年的這項決策,可說是他留給蘋果和世界的一項重要遺產。
資料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