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公子

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

真正有實力,就不怕被裁員?中年失業的朋友,給我的職涯警惕


我發現,大家對「被裁」這件事有不少誤解。
前陣子有篇熱文,聊到一位 36 歲的男人失業後,為了不讓家人知道,他在星巴克坐了 3 個月。每天假裝上班,忙著寫履歷、面試、再改履歷。
在轉載的這篇文章下方,最高讚數的兩則留言,我看了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第一條:「腳踏實地地做實業,搞技術就不會這樣了,失業的多是在虛幻產業工作的,高不成低不就,仔細想想除了 PowerPoint 啥也不會。」
第二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還不夠。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怕被裁員。」
這兩條留言挺能代表主流觀點。前者屬於「務實主義」,後者屬於「政治正確」。可怎麼說呢,很多事情並不能這麼二分法。被裁的人,不一定是在泡沫產業,不一定就是隨隨便便可替代。任何人都可能面臨危機。
我前同事小瓶,在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擔任配置管理工程師(SCM),這職位在眾多 IT 職位中偏小眾。她原先是程式設計師,在轉行的過程中機緣巧合地拿到這個 offer。通常而言,每個職位都有幾個「剛需」要求,比如熟悉若干工具等。但小瓶的工作有些特別。既不要求掌握很多使用工具,也不用做其他 SCM 的日常工作,她主要做 3 件事:
● 培訓新人使用公司內部開發的支撐系統;
● 搜集大家的使用回饋,整理後發給開發團隊的產品經理;
● 給用戶開設帳號和權限。
小瓶職位雖然是「SCM 主管」,但實際上更像培訓員、需求採集員以及基礎許可權配置人員的混合體。4 年後,小瓶因為身體原因辭職休養了近一年。打算重回職場時,她發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首先,她屬於典型的訂製型人才。同樣是配置工程師,她之前做的內容,與市場上的崗位要求是兩回事。其次,轉行也進退兩難。重新做程式設計師?小瓶已經 4 年沒寫代碼了,競爭力大不如前。轉行做產品經理?雖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但要知道,人人能做的事情,都逃不過「初級」兩個字,離她的預期薪資實在太遠。
「原本還以為自己收入還可以,怎麼突然感覺失業了?切換得毫無防備啊。」小瓶苦笑道。
中年失業,轉行還來得及嗎?
提到「中年失業」,有兩個字往往緊隨其後:轉行。經常聽到有人問:「×× 歲轉行可行嗎?」其實重點放錯了,年齡和轉行成功與否,沒有直接關聯。
馬雲、雷軍、丁磊、周航等互聯網大咖,從不同程度上說,他們都在中年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切換跑道。更別說村上春樹,30 歲時他還是爵士酒吧的老闆,直到一天在神宮球場旁,莫名其妙地立志要「寫出點像樣的東西」。其實,轉行的重點在於:做匹配資源的事情。
1. 匹配「行業年齡」
不少行業都是有年齡潛規則的。這並非歧視,而是客觀現實。比如說,35 歲,對「碼農」來說是 100% 純天然的「老人」,但對建築師或醫生來講,那簡直就是「豆蔻年華」?
雖然很多文章告訴你,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但我們有時也沒必要硬碰硬,對吧?
2. 匹配個人優勢
個人優勢包括你的經驗、知識、能力、人脈等等。前陣子有位從事物流行業的讀者問我,他 29 歲,認識一個朋友是年薪 240 萬的演算法工程師,問自己現在轉行寫演算法有沒有可能年薪 120 萬元。
我心想:每個行業都有高薪的人,能不能拿到高薪,靠的不是行業,而是本事吧?許多人過分看重「行業」,而忽視了「自己」。
你首先要了解個人的特點和優勢,再花時間去了解你要從事的行業,而不是到處發貼文問「行不行」。找網路資料、線上課程,去「在行」知識平台或找專家付費諮詢,花一些錢,聽聽專業人士是怎麼說的,抵得上自己「瞎折騰」1 個月。
轉行,說白了就是一次渡河。猛地扎進河裡,凶多吉少。你只有知道目標在哪兒、用什麼方式可以過去、需要付出哪些代價、手裡有沒有足夠的籌碼,再一步步地實施渡河計畫,方可順利到達彼岸。
個人認為,與其以「轉行」來應對危機,不如靠「轉型」。因為任何時候,「從零開始」都是一個艱難決定。憑我個人的經驗,在改變中獲得成功的人都有個共同性,那就是: 懂得借力。借用自己已有的實力。
阿里集團人才戰略總監楊姝在碩士畢業之後,她在出版社做的是 IT 圖文的文字編輯。第一次跳槽,她選擇的是一家 IT 行業的獵頭公司;後來,她到甲骨文公司從內部招聘一路成長為甲骨文北亞區的招聘總監;再後來,她負責阿里集團的招聘營運中心。
這幾份都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每一次轉型,楊姝都遵循「就近原則」。試想一下,你今天敲代碼,明天說要開餐館,當然也不是不行,只是:你熟悉餐飲行業嗎?你開餐飲有什麼優勢嗎?你有小範圍內驗證過嗎?
如果只是因為失業,想趕緊換一條路試試,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我認識一位資深網路架構師,他的年薪近 120 萬元,後來被公司列入「考核名單」(其實就是待裁員的人員名單)。灰心喪氣幾天後,他冷靜地主動提出辭職。他去做什麼呢?到培訓機構當講師。
他原本就有在公司內部培訓的經驗,還錄製過網課,手握兩家機構的培訓師認證,於是順利拿到對應的 offer。同年,他被評為優秀講師。無論從收入還是發展空間,遠超從前。聚餐時,他聊起當初要被裁員的情況,簡直是歡天喜地、眉飛色舞,連聲說「幸虧當時被裁了」,讓人哭笑不得。一次危機,就這麼轉變成一個將優勢重新排列組合的良機。
平心而論,被裁員不見得是你個人的問題。包括 Google、亞馬遜、阿里等國內外大公司,都經歷過金融危機或大面積裁員。但如果長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許就是一盞正在示警的紅燈。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這話特別在理。
這幾年我有個感觸,很多人是等到職業危機了,才考慮職業發展。等到裁員了、失業了、找不到工作了,才驚覺自己毫無招架之力,被一個浪潮拍倒在沙灘上。
平時多給自己準備「兩把刷子」,多逛逛招聘網站,哪怕多和上司以及 HR 朋友聊聊天,都比什麼都不做要強 100 倍。 一來,如富蘭克林那句話:「有能力的時候,便應為將來未雨綢繆。晨光並不會整天照耀。」二來, 最有價值的技能,是懂得價值重塑。 多留意周圍看起來與你的當下沒什麼關係的事物,說不定它們之中就潛藏著機會。
哪怕一時失業,也不用過於沮喪。晴耕雨讀,趁這個機會好好停下來,看清周圍的環境與眼前的路。學會與自己握手言和,學會將目光再度聚焦到優勢上。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桃皇后有句台詞: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路還很長,請重上征程。
(本文出自《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春天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