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邱詠恩

想在矽谷工作需要什麼技能?矽谷阿雅:思考力是首要關鍵!


「我覺得我們花太多時間在找正確答案,卻從沒思考如何好好回答。」人稱矽谷阿雅的鄭雅慈,檢討她參加芝加哥大學校友創業競賽在最後一關的經驗。
鄭雅慈(下稱阿雅),現在是人工智慧租衣新創公司 Taelor 的創辦人,同時也擔任美國西北大學行銷和管理講師。她過去曾在臉書擔任電子商務產品經理、eBay 擔任全球新興市場產品長,更曾為美國第二大零售集團目標百貨(Target)在矽谷創立電商 App 團隊,同時著有《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
2021 年,她參加芝加哥大學校友創業競賽,為了在總冠軍賽中呈現最完美的提案,短短 6 分鐘的簡報她與團隊練習了 42 次。儘管每位評審的問題都在準備之中,阿雅卻回答不出來,當下她急著找出準備好的相關附件,聽到關鍵字就叫相關同事上前回答,卻忘了評審最主要看的,是這間新創公司的領導人,就是她自己的理念。
簡報結束後,阿雅說,她後來發現,自己輸在「把握當下」。為了呈現最好的簡報,她花太多時間去找答案,卻花太少時間好好回答,其實早就知道每一題的答案,只要靜下來專心思考,好好面對當下的比賽就能拿下冠軍。
問對問題、思考問題的意義,比找正確答案更重要
這次,她在出版的第二本書《為自己再勇敢一次》提到,身為亞洲長大的小孩,阿雅覺得自己其中一個困境是思考力,從小的教育告訴大家去找正確答案,卻沒想過到底問題在哪、問題背後的意義。
但在矽谷,尤其是創業,大家要解決的問題不會一模一樣,更何況在矽谷大多數人都在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也不會有人告訴你答案,所有事都沒有標準答案,必須自己摸索。
她以自己的創業經歷為例。創業之前,阿雅當時在臉書的工作遇上了瓶頸。她看著過去的工作經歷,發現自己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走,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她一直都在想辦法往「更好」前進,這是第一次質疑,但到底什麼是「更好」?
沒有人是完全準備好才創業,更多是摸著石頭過河
某次,阿雅問同事:「大家離開公司後都去做什麼?」同事回答:「不是去競爭對手 Google 就是去創業,畢竟這裡是矽谷。」
阿雅開始思考對創業的想法,她從未想過要創業,即使真的要做,她也認為應該先去新創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累積經驗和創業知識後再開始。況且,即使真的要創業,又該選擇哪個方向?
當她去新創公司面試,發現每位創業家的創業歷程相差非常多,有的公司豪華氣派,老闆擁有私人廚師,有的公司辦公室狹小又雜亂無章,雖然沒有明確制度,卻有驚人的營收。但在眾多不同之中,唯一共同點是,「沒有人是學完了、準備好了,再來創業」。
於是,她重新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周遭有什麼機會或問題還沒被解決。阿雅想起過去幾年在大公司工作,因為對自己沒自信,所以靠外在穿著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能力不錯的人。「當時我頻繁地租衣服,每天下班都去那間租衣店,好像那裡就是我的衣櫥。」阿雅說,租衣服務就像她的定心丸,每次開會之前,讓她能帶著自信走進會議室。「我覺得這對心態改變有很強的影響力,對這項服務產生憧憬。」
最後,她創立了 Taelor,針對男性提供「訂閱制服裝租借」訂閱服務。消費者只要繳交月費,就能享有 8 件由 AI(人工智慧)與穿搭師針對消費者平時的個人喜好挑選的衣服。消費者一次會收到 4 件搭配好的衣服裝在盒子內,穿完也不用洗,只需要退回再換下一個盒子(新的 4 件衣服)就好,過程中的配送、清洗都已包含在月費中。
「你知道嗎,以前我曾滿懷自信地說自己正在蘋果工作,沒想到對方卻以為是美國的 Apple 公司,還說『你們的電腦很不錯!』。」阿雅說,覺得自己以前就像井底之蛙,活在眼光狹隘的世界,而這段創業經歷,讓她培養出判斷、思考能力,想想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
想成為矽谷想要的人才?先從培養「思考力」開始
最後,她提醒,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是「帶腦袋來工作!」
她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是水果攤的老闆,店裡的工讀生詢問,芭樂和西瓜這兩樣水果要擺在哪裡?老闆隨即回答:「我們的目的是減少偷竊、提高加購量,所以把大顆的水果放外面,小顆的放裡面,因為偷拿大顆的水果比較難。因此,西瓜放外面,芭樂放裡面,另外也要在收銀台旁放切好的小包水果,讓客人結帳的時候順便買。」
看似普通的回覆,老闆其實給了工讀生 5 個訊息,
1. 目標:增加營收。
2. 策略:減少偷竊、提高加購量。
3. 邏輯:重的水果比較不會被偷、外面的水果比較容易被偷、放櫃台的小東西較容易被客人買走。
4. 原則:大顆水果放外面、小顆水果放裡面、單價低的商品放收銀台。
5. 點子/執行手段:西瓜放外面、芭樂放裡面,切好的水果放在收銀台。
透過點出這 5 項要素,從目標開始決定策略,再用邏輯擬定原則,最後發想出執行手段,便能整理出完整的思考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