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wikimedia

日企真的一蹶不振嗎?斥資兩兆、跨足 9 國併購,朝日啤酒的啟示

2022-11-03 商社男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陸續看到國外業者入股日本企業的新聞,其中報導較多的是台灣電子製造商購買日本面板工廠的案例;今年開始,市場上更出現關於「廉價日本」的討論,包括悲觀的薪資、消極的定價策略、保守的企業經營者等。日本企業真的邁入轉攻為守、原地踏步的模式嗎?習慣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未來是否已難維持以往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日本真的變「廉價」了?迷思破解:講別人薪水低,先看看背後的數據

讓我們從近期的象印、經典的朝日啤酒案例,來看看日本企業的現況:

格蘭仕入股象印!日本百年電器,被全球最大微波爐品牌看上什麼?

最近,創業百年上的日本魔法瓶品牌象印(Zojirushi)也被國外投資者看上而入股,與一般的綜合日本電器廠製造商相比,象印的營業額非常集中在 3 樣主力產品:飯鍋、熱水瓶、熱鍋鐵板,3 大類產品就占公司整體約 70% 的營業額。

2019-12-all-product-kv.jpg
象印

而這 3 類產品在電器產業中,也屬於技術門檻相對低、新業者較容易入門的品項,所以面臨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對手,象印近年無論是營業額或獲利,都很難跟上之前的水準。競爭對手跟上後,還沒發展完整新產品線及開拓新市場的象印也愈來愈吃力,也因為這些背景,讓外國投資人看到象印的價值。

被其它國家投資者入股,通常不見得是企業沒競爭力了,正常狀況下,投資者都會在有利可圖的狀況下進場,所以要是對競爭力沒期待,對方是不會想入股的。

象印的案例中,入股的投資者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微波爐製造商格蘭仕(Galanz),推測應該是看中象印的溫度控制技術及品牌力,想運用到象印目前欠缺,但自己擅長的微波爐產品這一塊,補強品牌、溫度技術與既有生產力。

根據媒體報導,象印高層好像比較想自己來領導經營路線,看起來跟新股東的合作還需要時間磨合。但如果未來象印不開發技術門檻更高、新興國家競業較難跟隨的新產品線,或開拓沒耕耘過的新市場,應該還是很難改變目前需要第三方綜效的局勢。

延伸閱讀:日本真的變低價了?解析壽司郎訂價策略:沒看破 3 個競爭考量,可能花掉更多錢

提高附加價值、找新市場迫在眉睫!日企邁入轉型期,高層也有新反思

那是否日本企業在轉型上都採取保守,想單打獨鬥的模式呢?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因薪資、教育水準、社會環境提高,產業的結構也會開始轉變,特別是日本製造業在 GDP 的占比慢慢下滑後,也反應出泛服務業為結構的日本商業環境,對一般傳統製造業的紅利愈來愈少,要是不轉型做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或到其它區域另闢市場,如同象印的狀況,經營將會愈來愈辛苦。

同時,這也讓日本製造業開始思考、去放開手中對自己不是最有利的產業。也因這個想法萌芽,才會讓其他國際的投資家有更多機會入主日企。

為了提高附加價值、開發新市場,日本企業不再只擁抱地主國市場,也紛紛透過併購,採取聯合艦隊的方式進入其他市場。日本啤酒製造商朝日啤酒(Asahi)便是一例。

斥資兩兆日幣、跨足 9 國市場,朝日啤酒以併購組聯合艦隊搶市

2011 年,朝日啤酒國際事業部營業額(主要是海外相關營業額)大約只占整體的 6.4%,去(2021)年成長到 45.5%。從獲利端來看,朝日啤酒的海外市場獲利已占整體集團獲利的 64%,遠遠拉開跟國內市場的距離。

49125995652_538262def7_o__________.jpg

安倍政權上台後的 2014 年開始,朝日啤酒一連做了不少的國際併購。2016 年斥資約 3000 億日幣(約 656 億新台幣),買下義大利、荷蘭和英國的啤酒製造銷售公司,同步獲得佩羅尼(Peroni)、Grolsch、Meantime 等 3 個品牌,主要目的是穩固朝日啤酒在歐洲的酒類製造銷售地盤。

2017 年,朝日啤酒又花費近 9000 億(約 1968 億新台幣)日幣買下捷克、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中歐的啤酒相關事業;2020 年,朝日啤酒又做了史上最大的併購,花了約 1.1 兆(約 2405 億新台幣)日幣,買下澳洲最大的啤酒公司。上面幾場的併購,合計超過 2 兆日幣(約 4373 億新台幣)、逾 9 個地域的企業收購,買勢決不會輸給其它在日本進行併購的外國企業。

「買」其實有錢就可以,但買進來後的營運才是真試煉,無論買多便宜,要是買進來後虧損擴大,或無法發生效益,才知道到底是買貴還是買便宜。而朝日啤酒在 2020 年買下澳洲啤酒事業時,澳洲事業一年的事業利益大約是 150 億日幣(約 32.8 億新台幣),而隔(2021)年,預計事業利益是能達到 800 億日幣(約 174.9 億新台幣)規模的。看起來南半球的起步還算順利。

綜合上述觀點,日本企業確實在本土陸續迎接國外投資家的進場,但這個跟本身事業策略的選擇與集中有關,他不放手你也進不來;另外資產的置換,最大化既有產業的價值,換取國際新市場的入場券。未來,日本企業的「國籍」將會愈來愈模糊,日本企業將穿上不同國家的制服,進入新紀元的全球競爭賽局。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

繼續閱讀 併購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