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快速離職潮來了!為何新進員工到高管都在一年內走人?背後凸顯的管理難題

2022-11-04 整理 · 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發現工作內容或待遇其實不符合你的預期,你會待多久才離開?根據 LinkedIn 調查,愈來愈多人到職後發現不適合,會在一年內辭職。LinkedIn 資深編輯喬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將這種超短工作經歷稱為 「快速離職(quick quitting) 」。

從 2021 年 8 月開始,員工在新工作一年內就離職的比例正在增加,並在今年 3 月時達到頂峰。安德斯指出,一般來說,「快速離職」較常發生在薪水較低、初入職場且不確定未來職涯發展的 Z 世代身上,以數字來看,該群體的人數也是最多的,但是,他也發現,資深主管的短期離職率大幅增長。

延伸閱讀:想離職,先評估自己的貢獻有多少!前微軟主管:這 3 種無用工作,你該果斷放棄

視訊面試導致新人到職後水土不服

LinkedIn 的調查圖表顯示,從 2021 年中開始,不同職位工作者的短期離職率都上升,到了 9 月以後曲線才出現分歧。

初入職場的群體比率變化約落在 0%~5% 之間,而高階職位的同事、主管、經理,甚至是副總經理,其離職率持續攀升,到了 2022 年 2 月,經理的離職比率甚至來到 20%,而後才逐漸趨緩至 10% 左右。而副總級別的高階主管,在 2022 上半年的快速離職率則是在 8%~16% 之間浮動,截至 8 月為止,其比率仍維持在 13%。

安德斯認為, 疫情時期採取視訊面試 ,可能是快速離職率上升的一大主因。這些面試者沒有機會實地走訪、觀察辦公環境,同樣地,他們也不會遇到未來的新同事,這些都可能讓新人進入公司以後,才發現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而快速離職。

疫情加重管理職壓力,讓高階主管離開崗位

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 被 COVID-19 直接影響的部分行業面臨重創壓力。 例如,針對健康產業的數據指出,醫院 CEO 離職人數正迅速增加。若不分行業,在去年 1~4 月間,累計 440 位 CEO 宣布辭職,而今年更增長至 518 位,增加 18%;由於疫情影響,有些人選擇退休,或是轉而擔任其他高階職務(如顧問),尋找其他機會。

包含醫療領域在內的其他組織,也有許多主管表示壓力過大及不滿的報告;他們夾在迫切想推動組織改革的高階主管、家庭及個人心理健康之間。這些巨大且無形的壓力侵擾著疫情期間的第一線主管。

另外,《財星》引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發現讓中階主管離職率提高的一項原因是有毒的工作文化(toxic work culture),其可能性是低薪的 10 倍之多。對主管而言,不斷變動的混合工作規則,以及向上和向下的職場管理,都加速主管的職業倦怠。

缺工潮形成的賣方市場,裸辭也無妨

安德斯也觀察到,部分行業比起其他行業有著更高的快速離職率。例如,在 8 月的數據顯示,藝術與休閒服務業比去年同期約增加 12%,在傳統上被定義為白領的科技業、金融及專業服務的高薪工作者,因為市場需求高,快速離職率也提高。

員工管理軟體 Lattice 的副總經理戴夫・卡哈特(Dave Carhart)告訴《財星》,在活躍的勞動力市場上,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如果企業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或期望,就不需要堅持待滿超過一年。

儘管景氣低迷,甚至常聽到大企業裁員、停止招聘的新聞,但勞動力市場仍然強勁,缺才或搶才的消息也隨處可見。《Forbes》指出,截至 7 月底,美國還有 1120 萬個職位空缺,也就是說,每個待業者平均約有 2 個工作職缺,意味著 人力資源傾向賣方市場 ,這也是為什麼愈來愈多人快速離職。

延伸閱讀:迎戰躺平潮:年輕世代工作投入比例下降!當員工「安靜離職」,主管怎麼辦?

面對快速離職現象,雇主應重視到職體驗

《Forbes》分析,為了抵銷通貨膨脹,許多人尋求較高薪水的工作;儘管公司也許會加薪,但加薪幅度大多都跟不上通膨的速度。後疫情時代,許多人歷經人生巨大轉變,工作不再是優先事項,也不願忍受管理不善或不健康的工作環境。

有研究表明,混合辦公與否也是員工留下的關鍵,若雇主恢復實體上班,將有 2/3 的人選擇尋找新工作。一旦職場環境不如預期,他們也不會再猶豫是否該待上一年。

《Inc.》表示,快速離職並不是一種新現象,過去到現在,每個人身邊不乏到職不久便離職的例子。然而,快速離職的比例近期有所增加,值得雇主進一步關注:部分老闆可能以誤解的眼光看待快速離職的員工,或是在沒有提供相應的回饋及投資的情形下,期待員工展現對公司的忠誠度或付出額外努力。

因此,如果雇主希望新員工能夠留下,同樣也需要打造良好的員工體驗,否則他們很可能成為快速離職的一員。一位企業家總結許多員工的立場:「雇主希望我在入職後的 90天內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希望他們也能做到。」

參考來源:LinkedInLinkedIn2Health ExecForbesFortuneFortune2Inc.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GRAVITY

從GOLF MONSTERS出發,GRAVITY打造沉浸式娛樂體驗空間

2025-08-07 經理人XGOLF MONSTER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讓經典遊戲IP《RO仙境傳說》不再只限於螢幕,GRAVITY集團選擇推出沉浸式實體空間「GOLF MONSTERS」,重新定義娛樂與生活的邊界!走進台北嶄新的沉浸式娛樂空間,一邊是鮮明可愛的《RO仙境傳說》角色牆,一邊則傳來揮桿擊球的清脆聲響,這裡是GRAVITY集團新推出的實體旗艦空間——GOLF MONSTERS。

這是一間結合高爾夫運動、親子互動與社交娛樂的沉浸式場域,更是GRAVITY從遊戲開發商蛻變為「全方位娛樂生活品牌」的重要起點。

遊戲不只是遊戲,是生活的延伸

期望為現代人打造能夠陪伴生活、傳遞歡笑的體驗,GRAVITY集團以《RO仙境傳說》為核心,全面推進IP多元化,打造虛實整合的娛樂生活宇宙。這一場從虛擬延伸到日常的轉型旅程,首發作品便是「GOLF MONSTERS」。不同於一般的IP授權展覽或是舉辦快閃活動,GRAVITY選擇以實體空間深耕經營,並從最重視的台灣市場出發,展望亞太地區。

高爾夫運動為何會成為GRAVITY集團的起手式?「觀察到歐美、日本、韓國這幾年來高爾夫球風潮明顯年輕化、家庭化,甚至成為許多人社群打卡的新時尚。我們就是觀察到這個趨勢,所以希望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與玩家重新建立連結。」GRAVITY理事金珍煥笑說。

GRAVITY
GRAVITY

他還補充道,這項選擇背後深藏著一份對跨世代陪伴的理解——有許多20多年前的RO玩家,如今紛紛成家立業,與其讓遊戲停留在過往青春回憶,不如讓它走進玩家們的生活日常,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玩樂,甚至成為三代共遊的娛樂媒介。

三位一體的空間設計:健康、親子、社交

與其說「GOLF MONSTERS」是一間高爾夫球運動場,不如說它是一個兼顧運動與情感交流的生活場域。整體設計訴求的是「健康娛樂、親子共玩、社交互動」,不僅吸引家庭族群,還能提供空間給企業舉辦活動、高爾夫品牌聯名與KOL實體互動的機會。金珍煥觀察,相較於其他室內高爾夫場的時段規劃及產品供應,GRAVITY的場域從白天到夜晚皆維持親子友善氛圍,無論老中青,全齡都能輕鬆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設施還具備跨國虛擬連線功能,能與韓國、日本、美國等地的玩家們展開同場競技,「大家可以同步進入同一張高爾夫地圖,一起開球、比賽,彷彿就身在國際賽事的現場。」金珍煥難掩自豪地說。

而之所以選擇台灣作為集團拓點首發站,金珍煥表示:「最主要是台灣市場對《RO》的熱情與黏著度,遠高於我們韓國本土。」也因為這些年在地耕耘的豐碩成果,讓GRAVITY深信台灣是推動虛實整合娛樂的最佳據點。如今,除了插旗台北外,GRAVITY也已著手評估在高雄等地開設直營或加盟據點的可能性。展望未來,東南亞市場更是GRAVITY下一階段的重要戰略,他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我們都還在評估。希望從台灣出發,打造出一個深具亞洲文化的娛樂生活品牌。」

讓RO成為生活風格的代名詞

除了實體空間的拓展,「RO仙境傳說」也正在推動IP生活化工程。GRAVITY集團也與蝦皮、MOMO等平台開展新合作,並積極洽談餐飲、旅宿、服飾等異業聯名,一步步讓RO真正走入日常用品與潮流風格之中。

GRAVITY
GRAVITY

「我們在思考,RO是不是可以變成一種生活風格?一種讓你吃飯、旅行、運動,甚至購物時都能感受到快樂的方式。」金珍煥的語氣裡滿是期待。他也進一步透露,未來集團甚至有可能規劃推出小型主題樂園或主題館,以更多元形式貼近玩家的日常,讓這個陪伴玩家20年的虛擬角色群,能以更豐富的樣貌及姿態進入你我生活的真實世界。「因為看重與玩家長久的情感連結,我們希望他們的人生下一站,也能帶著RO一起向前走。」

在快速更迭的娛樂浪潮間,GRAVITY集團選擇用「生活實踐」重新定義遊戲與娛樂的價值。從經典《RO仙境傳說》的線上世界出發,穿越二十年的時空,走入真實空間、跨進家庭生活——他們的下一場冒險,才正要展開。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