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吳俊毅

老師傅的智慧也能「AI 化」!面對養雞業人才斷層,超秦靠科技傳承實作經驗


隨著健身風潮跟飲食習慣的改變,雞胸肉消費量大增。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年雞肉消費量可達 77 萬公噸,超過豬肉。對於以養雞業起家,在 1986 年就成為首家政府核准的家禽電動屠宰場的超秦來說,需求一直在成長。
超秦現在平均每天屠宰 7 萬 8000 隻雞,處理量年年成長 5%,旗下有超秦肉品、綠野農莊以及 City Life 等品牌,並上架至全聯、大潤發及 MOMO 等通路,2021 年業績成長 14.25%,達 29.83 億元。
因為市場前景看好,超秦企業副總經理吳興松說,所以公司更想優化內部流程,傳承接近 40 年經驗。吳興松解釋,產業過去的做事方式是師徒制,雞的飼養方式,有多少產肉量,都要靠有經驗的師傅判斷,「每次傳承可能都有 1% 的落差,久而久之經驗就可能產生斷層。」
而且,吳興松表示,「產業人才斷層的情況十分嚴重。」超秦的幹部群年資都在 15~30 年,新進的員工都在 5 年以內,缺乏 5~15 年之間的中堅幹部。為了克服人力缺失及經驗傳承困難等痛點,決定導入智慧農業、生鮮食品供需預測及智造 AI 系統,更可以讓新生代無痛進入養雞產業。
依照雞隻生長情況,快速調整產品製程
「我們大概花 2 年的時間去建構。」吳興松表示,在超秦企業跨部門與緯謙科技合作下,經過上百次的會議,主要透過營運、生產、資訊的三方決策小組,邀請各部門的相關人員參加,不只是銷售部、生產相關,連行政部都一起提供建議,讓 AI 系統得以誕生,落實在畜牧、廠務及銷售端。
因為農產品有生產期,畜牧端透過供需預測,可以提前了解小雞的生產曲線以及毛雞的數量。過去,超秦企業要了解雞隻重量是否達標,就是打電話去養雞場問,養雞場也是靠老經驗的師傅判斷,系統導入後,會主動通知小雞大約在幾天後成熟,工廠可以提前準備去收取,可以降低行政與溝通需求。或者說,假如小雞斷翅的比例過高,過去數據總是隱藏在各個環節中,不容易發現,現在透過系統輔助,可以輕鬆找出問題並解決。
廠務端透過價量預測系統,可以快速調整產品製程。吳興松舉例,昨晚就收到今早的毛雞均重 2.5 公斤,就可以分切比較大塊的產品;下午均重只有 2.2 公斤,就調整為較小的產品線。除此之外,更能降低不確定性,藉由調整參數,提高預測準確率。例如,冬天的雞,毛比較多,所以即使是同樣 2.3 公斤的毛雞,產肉量也會不同。這些過去都要師傅判斷,現在只要藉由系統數據就能預估正確重量。把經驗系統化,執行上就有標準,過去廠務主管的養成需要半年以上,現在大概只要一個月就可以上線。
結合冷鏈運輸系統,異常即時通報
來到銷售端,農產品的保鮮期很短,最好 7 天之內銷售完畢,AI 系統能提高客戶滿足率。吳興松舉例,比方客戶打電話來問,有沒有 1000 公斤的雞腿肉,我們只能回答說「不然我們殺看看。」有了系統,能夠清楚告訴客戶今天可以提供多少產品,客戶的滿足率也從 8 成增至 9 成以上。
除了畜牧、廠務及銷售端外,AI 系統也能結合冷鏈及運輸系統。藉由安裝感應器,當系統發現溫度異常時就會即時通報,透過感應器的數據判斷哪裡出問題,避免讓冷鏈斷鏈;同時,雞隻運輸或產品運輸車隊還有 GPS 輔助,能夠監控運輸流程,這些資訊也同步分享給客戶。
吳興松說,就算獲利,你在紅海市場競爭,又低毛利的話,對公司傷身傷骨。想跳脫,邏輯想法要跟人家不一樣,要抓住趨勢,關注產業的下一個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