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Tadas1980 via Wikipedia

為什麼上一堆主管培訓課,還是被說欠缺「領導力」?

2023-01-03 領導學之父 華倫.班尼斯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領導者不是由企業課程或學校課程造就的,而是透過經驗塑造而成,也就是說,人才所需要的並不是像「職涯規劃」或培訓課程。他們需要的是一間致力為潛力領導者提供機會的公司,在一個允許成長和變化的環境中透過經驗來持續學習。

各大組織往往口頭上說重視領導力發展,然而在心理學家萊曼.波特(Lyman Porter)與勞倫斯.麥克彭(Lawrence McKibbon)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只有百分之十的組織在這方面投入時間。

確實有一些公司已經找出創新做法,來確保自己能培育出未來的領導者。 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奇異公司 (General Electric) 的 「人才工廠」(People Factory)計畫,這是當時的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紐約克羅頓維爾創辦的一所領導人才學院。英特爾(Intel)則是另一個培養領導者的先驅,每年在每位員工投資超過五千美元。但這都只是少數案例,應該要有更多公司做出改變。接著來談組織可以鼓勵與刺激員工學習領導的方法。

如何將潛力人才培育成領導者?

在職涯的早期階段,公司就可以提供領導機會給具備潛力的員工,藉此培養他們的動力,激發出敢做敢當的精神,並建立自信心。這類機會包含讓員工接觸到核心事務,去運用、測試和發展他們執行層面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發展戰術、策略和概念技巧。此外也可以藉由工作分配來檢視或重整舊的人事制度,擬定新政策,或提供調派海外的職位。

延伸閱讀:升官了,卻不知主管怎麼當?員工眼中的好上司,都會扮演好 4 種角色

特殊專案也是很好的歷練。比如 1980 年代,太平洋貝爾電信(PacBell)就指派專案團隊,前往洛杉磯的民主黨全國會議及 1984 年的奧運打造臨時通訊系統。在這些專案中,團隊成員們都必須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之內,設計出讓臨時系統有效運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還得讓公司獲得利潤。

這種歷練對所有參與成員來說都極具啟發性。事實上,團隊被要求在短時間內從零開始,設計、打造和運作高度複雜的通訊系統,讓一整個小鎮臨時使用;等到活動結束再以同樣的速度與效率拆除。任務成功完成後,團隊成員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因為他們接受了一次非凡的考驗,並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

根據太平洋貝爾電信的說法,許多團隊成員透過這次磨練,成長為潛在的領導者。

許多企業已經設計出巧妙的方法,來測試和培育有抱負的領導者,包含:
1. 規劃風險預算,讓潛力領導者有餘裕能夠實際嘗試新做法。
2. 將低利潤的小事業單位交給年輕主管。
3. 不放棄陷入困境的事業單位,給潛力領導者扭轉局面的機會。

新血往往會帶來新的做法和想法,因此讓潛力領導者有機會帶領團隊,而不僅僅是管理而已,就可能會激發出他們的活力。

如果公司有新的專案正在進行,無論是編制了一個新部門、規劃新產品或新服務,又或者正要推出新的銷售活動,都必須把有抱負的潛力領導者納入團隊,如果能直接讓他們負責更好。公司將有可能受益於他們的嶄新視野,而他們也能從這段經驗中學習如何從零開始創造。

工作輪調則是另一種方式,可以讓潛力領導者有機會深入認識組織,並以不同角度去審視整體狀況。

如今讓行銷人員參與產品設計過程就是很常見的做法,同樣的,產品設計人員也應該參與市場行銷。有抱負的領導者應該輪流加入其他領域,像是組織的長期規劃、客戶談判、銷售以及派駐海外。

投入得越多,學習的機會就越多,當然失敗和錯誤的機會也就更多。但失敗和錯誤是重要經驗的主要來源,正如我訪談過的大半領導者所言:「沒有風險就沒有成長,沒有錯誤就沒有進步。」的確,如果你從來沒有犯過錯,就表示你可能從來沒有足夠努力。

既然犯錯是必經之路,那麼組織也要能夠用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犯錯:
第一、鼓勵潛力領導者去承擔風險。
第二、將錯誤視為是其中一個過程,犯錯很正常而不是一種異狀。
第三,出錯時採取修正措施,而不是去加以指責。

潛力領導者會從難纏的老闆身上學到的本事,有時甚至比從好老闆身上學習到的還要多,但是給予老闆建言一定比對抗他們更能為組織帶來生產力,誠實以待也一定比毫無意義的客套話更具意義。

反思,是領導者精進自己的關鍵

所有組織,尤其是那些成長中的組織,都彷彿在穩定與變化、傳統與反思之間走著鋼絲。因此這些組織務必要運用一些方式來反思經驗,並把反思機制提供給員工。

假設你想衡量某個零售公司的效率,可以去評估旗下商店店員的態度,如果店員很粗魯、狀態不佳或手足無措,那可能就是高階主管很無能,或是這間公司缺乏一以貫之的願景。且讓我把愛默生說過的話作個延伸:「組織是由公司本身和它的狀態所組成的。」

反思這個動作相當重要,無論是哪一間公司、哪一個層級的員工都應該如此,而且由於當今社會氛圍如此繁忙,員工的倦怠感對公司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有的主管都更應該練習新的「3R」法則:閉關、充電和回歸(retreat,renewal,return )。

學術界也早已了解休息的價值,其他組織也該要從善如流。時任迪吉多數位設備(Digital Equipment)執行長肯.奧森(Ken Olson)每年夏天都會休假兩周,遠離電話或與辦公室的任何聯繫,跑去划船。

民主黨議員傑米.拉斯金也說:「當我完成所有工作、與每個該談話的人說完話後,就一定會要靜靜休息,這時候我才能最強烈地感受到自身真實的東西。」正是在這樣無人打擾的時刻,意義、理解才會開始出現,而新的疑問與新的挑戰,也會隨之而來。

約翰.史考利總結道:「有很多組織的運作方式讓他們完全不可能培育出好的領導者。像是 有些組織文化中有負面的根基或嚴重的官僚主義,再有才華的人,都不可能從這樣的地方崛起成為強大的領導者 。」然而組織也可以做出改變,確保有才華的領導人得以出人頭地。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都應該要三思而後行,而行動之後,反思更應該緊隨其後。

從定義上來說,一個組織應有機地發揮作用,也就是說,組織的結構應該是根據其最終目標而定,而不是反其道而行,而且它應該應該以社群而非階級社會的關係來運作,並用考驗、機會和獎勵提供成員自主的權利,因為組織終究只是一種達成目標的途徑,而不是結果。

組織真正的任務是去開發和充分利用每個員工的潛能,因此應該要為員工的成長和發展做準備,並提供他們機會,這才是所有組織的真正使命,也是當今組織面臨的首要挑戰。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卓越領導者的修練學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