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Sam Tsao 攝影

舞蹈家許芳宜談「複利」:體力不比 20、30 歲,累積的生命經歷卻會讓表演昇華

2023-02-06 採訪.撰文 吳美欣

在 2022 年的第 59 屆金馬獎,史無前例地頒給舞蹈家出身、在她的半自傳電影《我心我行》(SALUTE,致敬之意)擔任動作指導的許芳宜,是首位獲得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的女性,也是首位非武打或特技指導的得主。

許芳宜的生平,可說是桂冠滿身。19 歲立志當職業舞者、24 歲進入現代舞之母創立的「瑪莎葛蘭姆舞團」擔任首席舞者、36 歲成為國家文藝獎最年輕得主,現在又多了金馬獎得主的身分。

延伸閱讀:職場上的強者,跟「盡本分」的人有何不同?微軟高管:從一個態度決定差異

開心、感激之餘,許芳宜說,「很多頭銜或讚譽,對我來說,不是不重要,我很開心很感謝,但我不會把它帶著走,」在典禮現場,她原想已經入圍,拿獎也不錯,隨即又想,得獎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但是能不能往前走,是我自己可以決定。」

跳舞跳了超過 30 年,許芳宜一路都在向身體、向表演致敬(salute),「這是我覺得很了不起、也很崇高的事。」

所見都與舞蹈有關,身體每天都在「做功課」

在電影裡有一幕場景,是她掛在紐約地鐵車廂的欄杆上,身體或爬或摺,隨著地鐵搖晃擺動,「那是在做功課,」原本許芳宜想在地鐵裡做作品,「我不在地鐵裡面,怎麼想像出那個震動?怎麼想像出舞者要坐著、站著,還是躺在地上?」

「這些都是不自覺的慣性思考,每天一點點累積、蒐集,這才是我覺得真正的複利。」

就連走路、吃飯,她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否疲憊、自己是否駝背,也從別人身上觀察,這個人累了沒、是不是在生氣?「因為太喜歡舞蹈,看到所有事情都跟它有所連結,」

累積出身體的自由,也養成心靈的肌肉

在職業舞者早期,她曾被藝術總監說過,「我要的是職業舞者,不是只會做動作的模範生,」意思是舞者要有能力詮釋作品、有自己的想法,但在年輕、技術還沒成熟時,「你就是不知道怎麼畫那一條線,腳在地板做擦地的動作,就是沒辦法柔軟到像是自己的。」

於是,她當起自己最嚴格的老師,不停歇地練習。每天練舞結束,她都會在腦海中倒帶、思考哪裡可以做更好,老師前一天說過的話,她隔天絕不再犯。「我的羅斯(Ross Parkes,台灣現代舞奠基者)老師,說我很愛比較,我嚇一跳,其實他說的是我很愛比賽,總是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這些累積,不只是培養身體的自由,還養出一個人的自信,「你相不相信你的身體?你覺得上台會跌倒,你就會跌倒,因為你不相信。 我一直覺得,身體有力量了,心靈也會長出力量。 」一開始你要花 100 次畫一條直線,「但是當你做了 30 年,你不需要再做 100 下,2 下就有了。」

到了 40 多歲,許芳宜成為自由藝術家,到世界各地不同舞團工作,「更拚的時候,是我閱讀愈多、感受愈多的時候。」看展、閱讀、喝咖啡,許芳宜腦海中都會浮出故事與畫面。

跨過 50,她坦言,20 歲跟 50 歲的舞蹈,差異很大,身體不那樣年輕、也不再是職業舞者,也不用像自由藝術家飛來飛去,「你會有更多時間,也因為這樣,你會看到自己如何跟舞蹈共處?」

延伸閱讀:最新技能與趨勢如火如荼,經理人應如何面對?丁菱娟:先釐清自己「為何要學」

對於許芳宜來說,表演會隨著生命經歷成長,「我沒有 20 歲、30 歲的體力,但是 20 歲、30 歲,可能也沒有現在的魅力。」當你的情緒、身體的勞累傷痛,都內化為表演的一部分,「也許哪天,我拄著拐杖上台擺個手,大家也會覺得我很美。」

因為太喜歡,看所有事情都跟舞蹈有關,每天一點點累積,是我覺得真正的複利。


許芳宜 profile

1971 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曾任世界知名舞團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亦曾參與雲門舞團,現為自由藝術家。國家文藝獎、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得主。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