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張玉琦

為什麼要改造工作空間、增加彈性?巨思文化:避免組織與氛圍的老化


在疫情之前,巨思文化執行長陳素蘭就已經感受到,辦公室沒有彈性對成長中的公司帶來的限制。旗下有擁有《數位時代》、《經理人》、《Shopping Design》3 個媒體品牌,還有線上線下課程、展會、新創媒合等事業部。這幾年來,不僅員工數持續成長,也因應事業擴張,趨勢變化成立如會員、數據中心等部門。即便是原有的部門,編制和功能也常調整改變。
巨思文化人資總監王文琤表示,各部門的區域獨立,座位數也是固定的,一個蘿蔔一個坑,每次加人就要想辦法生出座位,公司規模成長就要改裝或增租。之前也經歷過拆掉會議室改成座位,或是增租辦公室,但這些都要施工,部門會拆分到不同樓層,很難調度。
疫情期間,公司試行全遠距辦公,發現成效良好時,陳素蘭就跟部門主管們討論混合辦公的可能。陳素蘭說,台灣的職場文化也在改變,年輕世代也喜歡 coworking space(共享工作空間)的氣氛,所以希望改裝後,讓組織更有彈性,也能節省成本,「我最害怕組織和文化的老化,希望藉由這次改造,形塑和傳達年輕新創的氛圍。」
工作方式要跟空間一起改造
實施混合辦公,不只是改造辦公室而已,整體的配套措施也很重要,這些都是時間跟金錢的投入。巨思文化大約 200 坪的辦公室改造,裝設無線網路,辦公室桌上電話改成雲端總機,每位員工配發筆電,全部加起來要 700 萬元以上。王文琤坦言,一直到 2022 年 3 月,她都還在跟執行長討論到底要不要做。
「疫情期間,如果當時大家有一絲絲的快樂,也是因為在家工作,」陳素蘭說,疫情趨緩後,決定朝混合辦公前進,改造辦公室。但還是希望員工每周進公司 3 天,同事們見面交流也很重要,公司和同仁都有比較大的自由。也因應公司需要更多討論空間,以及視訊會議增加,朝著這些需求重新規畫辦公室。
巨思文化從 2022 年 7 月動工,包括增設錄音室、單人的視訊會議間,以及開放的討論空間。另外,混合辦公還需要系統搭配,過去請假和資源預約系統已經線上化,包含企業內網也改成雲端,簽核系統線上化,雲端總機等,軟體也要跟上,才不會做半套。
最後,不僅是一般的業務部門,連人資和財會都可以享有混合辦公的選項。目前固定座位的部門只有設計、客服和櫃檯收發。
員工不在場,主管怎麼管?
讓員工擺脫制式的上下班制度,管理的責任更多落在主管身上,也可以想像主管的不安全感會升高,因為同事都不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我們不斷提醒主管,一定要增加團隊交流的機會。」陳素蘭說,之前每天都看得到同事,不用特別約定也可以互動,現在需要特別排定時間。王文琤則是每周與同事進行一對一的工作狀況會議,關心工作進度和身心狀況,現在反而覺得實體見面很稀有要珍惜。
實施混合辦公後,同事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坐在哪裡,跟誰當鄰居。另外,公司設計了主管專區,以往各部門的主管都在各自的座位上,比較難知道部門彼此的業務,現在常常看到不同部門主管每天當鄰居,增加很多互動。
陳素蘭說,新世代的工作者,必須從朝九晚五的工業時代中解放出來,這並非企業的選擇,而是時代已經走到這個階段。混合辦公是以工作者為中心,他需要工作時間、地點的自主權;主管要學會授權、信任員工,在這個基礎上,混合辦公才行得通。
巨思文化
1999 年成立,媒體與知識學習品牌,旗下含雜誌、網站、課程、展會與創業社群等。
辦公室坪數 :約 200 坪
座位數 :約 110 個(含固定與非固定)
員工人數 :約 140 名
改裝時間 :約 2 個半月
花費 :約 700 萬(含辦公改裝、雲端總機、筆電採購等)
簡介 :2021 年因應三級警戒在家工作,後來疫情趨緩採混合辦公,2022 年 5 月起改裝辦公室,期間全員在家上班,2022 年 8 月正式啟用混合辦公室。